雨晴徐步

百年几晴朝,徐步山径湿。

忽悟春已深,鸣禽飞相及。

雪消众绿净,雾罢群峰立。

涧边千嵁岩,今日何复集。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翻译

一生中能有几个晴朗的早晨,我慢慢走在湿润的山路上。
忽然间明白春天已经很深了,鸟儿们飞翔相互追逐。
雪融化后,万物都显得格外清新,雾散去后,群山峻岭显现出来。
山涧边的岩石千姿百态,今天它们为何又聚集在一起?

注释

百年:一生。
晴朝:晴朗的早晨。
徐步:慢慢走。
山径:山路。
忽悟:忽然明白。
春已深:春天已经很深。
鸣禽:鸣叫的鸟儿。
飞相及:飞翔相互追逐。
雪消:雪融化。
众绿净:万物清新。
雾罢:雾散去。
群峰立:群山峻岭显现。
涧边:山涧边。
嵁岩:岩石。
今日:今天。
何复集:为何又聚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雨晴徐步》,描绘了诗人雨后初晴时漫步山间的所见所感。首句"百年几晴朝"表达了对晴朗天气的珍视,暗示了诗人对于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有着敏锐的感知。接着的"徐步山径湿",通过"徐步"和"湿",描绘出雨后山路的清新湿润,让人感受到诗人悠闲而惬意的步态。

"忽悟春已深",诗人意识到春天已经深入,这不仅是季节的转换,也是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鸣禽飞相及"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鸟儿的鸣叫与飞翔,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雪消众绿净,雾罢群峰立",这两句写景如画,雪已融化,万物复苏,绿色显得格外鲜明,雾气散去后,山峰清晰可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最后的"涧边千嵁岩,今日何复集",诗人以疑问收尾,感叹涧边的岩石为何会在今日聚集,可能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也可能是对眼前美景的惊奇和留恋。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深体验。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与季申信道自光化复入邓书事(其四)

城西望城南,十日九相隔。

何如三枝杖,共踏江上石。

门前流水过,春意满渠碧。

遥知千顷江,如今好颜色。

形式: 古风

与季申信道自光化复入邓书事(其二)

卖舟作归计,竹篮稳如舟。

雾收青皋湿,行路当春游。

老马不自知,意欲踏九州。

依然还故枥,寂寞壮心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与季申信道自光化复入邓书事(其一)

孙子白木杖,富子黑油笠。

我独白竹篮,差池复相及。

夕阳桥边画,岸帻归云急。

勿语城中人,从渠慎出入。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将赴陈留寄心老

今日忽不乐,图书从纠纷。

不见汝州师,但见西来云。

长安岂无树,忆师堂前柳。

世路九折多,游子百事丑。

三年成一梦,梦破说梦中。

来时西门雨,去日东门风。

书到及师闲,为我点枯笔。

画作谪官图,羸骖带寒日。

他时取归路,千里作一程。

饱吃残年饭,就师听竹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