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季申信道自光化复入邓书事(其四)

城西望城南,十日九相隔。

何如三枝杖,共踏江上石。

门前流水过,春意满渠碧。

遥知千顷江,如今好颜色。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城西眺望城南,两地相隔常常十天有九次。
哪比得上三根拐杖,一同漫步江边石头上。
门前的流水潺潺,春意盎然,渠道一片碧绿。
遥想那千里江面,此刻定是美不胜收。

注释

城西:城市西部。
城南:城市南部。
十日九相隔:几乎每天都有十天的间隔。
三枝杖:三根拐杖,可能指代老者或身体不便的人。
江上石:江边的石头,可能是散步的地点。
流水过:流水经过。
春意满渠碧:春天的气息充满清澈的渠道。
遥知:想象中。
千顷江:广阔的江面。
好颜色:美丽的景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与季申信道自光化复入邓书事(其四)》。诗人通过描绘城西与城南之间的距离感,表达了对友人季申的思念之情。"十日九相隔"一句,写出了两人分离时间之长,相见之难。接着,诗人想象如果能与季申共持三枝杖,一同漫步在江边石头上,那份亲近和共享的快乐便油然而生。

"门前流水过,春意满渠碧",诗人借门前流水和春天的盎然生机,寄托了对相聚时光的期待和对季节更迭的感慨。最后两句"遥知千顷江,如今好颜色",以对江面广阔且景色宜人的想象,进一步强化了对友人所在之地的美好祝愿,也暗含了对彼此友情的深厚。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相聚的渴望。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与季申信道自光化复入邓书事(其二)

卖舟作归计,竹篮稳如舟。

雾收青皋湿,行路当春游。

老马不自知,意欲踏九州。

依然还故枥,寂寞壮心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与季申信道自光化复入邓书事(其一)

孙子白木杖,富子黑油笠。

我独白竹篮,差池复相及。

夕阳桥边画,岸帻归云急。

勿语城中人,从渠慎出入。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将赴陈留寄心老

今日忽不乐,图书从纠纷。

不见汝州师,但见西来云。

长安岂无树,忆师堂前柳。

世路九折多,游子百事丑。

三年成一梦,梦破说梦中。

来时西门雨,去日东门风。

书到及师闲,为我点枯笔。

画作谪官图,羸骖带寒日。

他时取归路,千里作一程。

饱吃残年饭,就师听竹声。

形式: 古风

幽窗

贫士工用短,壮夫溺于诗。

破壁为幽窗,我笔还得持。

高鸟度遗影,风扉语移时。

迨我休暇日,与物聊同嬉。

古来贤哲人,畎亩策安危。

一行或大谬,半隐良亦痴。

寄言山中友,即岁以为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