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荣家兼佐幕,叔父似还乡。
王粲名虽重,郗超髯未长。
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
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离去的思念之情。"荣家兼佐幕,叔父似还乡",开篇便点出了家庭成员在官府任职的情况,而叔父则像是返回故乡一样,可能暗示叔父即将离开或已经离开。紧接着"王粲名虽重,郗超髯未长",提及了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表明尽管年轻的郗超尚未成熟,但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抱负。
"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递了离别时的感慨。夏口即是长江中游的一段,鸣桡(船桨声)和敛笏(收起帆篷)则表现出行程中的动态场景,这里的浔阳,常指代长江下游地区,也可能是叔父行将前往的地方。
"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在夜深人静时刻,诗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中庭的明月如同心中的一个方向,象征着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牵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的细腻描写,表达了送别时的情感复杂性,以及对亲人未来旅途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个人的孤独与寂寞,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作品中屡见不鲜,体现了一种深沉的人文情怀。
不详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泽国舟车接,关门雨雪乖。
春天行故楚,夜月下清淮。
讲易居山寺,论诗到郡斋。
蒋家人暂别,三路草连阶。
闻说湘川路,年年古木多。
猿啼巫峡夜,月照洞庭波。
穷海人还去,孤城雁与过。
青山不同赏,来往自蹉跎。
去国渡关河,蝉鸣古树多。
平原正超忽,行子复蹉跎。
去事不可想,旧游难再过。
何当嵩岳下,相见在烟萝。
从宦舟行远,浮湘又入闽。
蒹葭无朔雁,柽栝有蛮神。
传吏閒调象,山精暗讼人。
唯须千树橘,暂救李衡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