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昨日街头初禁烟,今日清明烟火传。

家家齐上坟头拜,更剪荆榛挂纸钱。

东郊古碑翳荒草,近陇累累谁洒扫。

问著樵夫说姓名,子孙繁华难自保。

轻裘骏马谁家儿,东阡西陌纷相随。

斗残蹴鞠忽归去,还向高堂纵歌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与社会风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感。

首句“昨日街头初禁烟,今日清明烟火传”,以对比手法开篇,昨日禁烟的规矩在今日被烟火的热闹所取代,暗示了节日的氛围由肃穆转向欢庆。接着,“家家齐上坟头拜,更剪荆榛挂纸钱”描绘了人们祭祖的情景,家家户户都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坟前摆放着剪好的荆棘和挂满的纸钱,体现了对先人的怀念与敬仰。

“东郊古碑翳荒草,近陇累累谁洒扫”两句,将视角转向自然与历史,东郊的古碑被荒草遮掩,近处的坟墓也显得寂寥,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最后,“问著樵夫说姓名,子孙繁华难自保”一句,通过询问樵夫的方式,引出了家族兴衰的主题,即使家族曾经繁华,但最终也无法保证子孙后代的安稳与繁荣。

后半部分“轻裘骏马谁家儿,东阡西陌纷相随。斗残蹴鞠忽归去,还向高堂纵歌舞”则描绘了清明节期间年轻人的活动场景。他们穿着华丽的裘衣,骑着骏马,在田间小路间穿梭,斗鸡蹴鞠后便返回家中,尽情歌舞,享受节日的乐趣。这一段既展现了清明节的欢乐气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清明节的习俗和人物活动,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家族观念以及人们对生命、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收录诗词(157)

李时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古意寄曾学士二首(其一)

百川日夜流,浩浩以东注。

环海几万里,不见涯涘处。

混涵无不容,日月自吞吐。

风波任荡潏,贝错极生聚。

万古长若斯,焉能为量数。

蛟龙挟云雨,倏忽甘泽布。

深弘有如此,岂比寻常具。

形式: 古风

古意寄曾学士二首(其二)

梧桐生崇冈,亭亭出云林。

一朝樵夫采,斤斧来相寻。

幸尔爨下馀,斲削成素琴。

粲粲弦朱丝,烨烨徽黄金。

当窗试一弹,悠然太古音。

清风流水远,白云苍山深。

世无钟子期,谁能识其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立雪斋

讲学志已笃,更欲从明师。

鹄立在函丈,翼翼慎其仪。

岂不思退逸,进修当此时。

朔风吹前庭,雪落何霏霏。

凝心注道妙,不觉寒切肌。

自非素志坚,安取青名垂。

阳风激高唱,兔苑誇严辞。

徒然骇众听,名教竟何裨。

揆予慕前修,将殊世俗为。

轩居既旷达,岂徒积书诗。

勖哉崇明德,贤哲与同归。

形式: 古风

白土洞烧丹

阆仙几年洞中去,采药烧丹是何处。

乍临炉鼎聚精神,便觉林峦蔼烟雾。

由来仙骨少尘心,丹砂易得成黄金。

姹女初凝碧天晓,河车欲转紫霞深。

深幽好似崆峒里,炎井龙游虎渡水。

绛雪晶荧宜可同,金砂的皪宁堪拟。

腾光烛夜天宇清,寻常白日起风霆。

空山魑魅啸争讶,绕林猿鹤时相惊。

世人曾见洞天启,恍遇蓬山羡门子。

刀圭入口可长年,何必还餐石中髓。

知君好古意犹勤,卖药壶中秋复春。

不肯吹笙向缑岭,要将仙术济时人。

我亦平生慕仙道,神游八极身已老。

眼前胜境未得亲,遥望蓬瀛郁怀抱。

年来多病少见知,欲服还丹谁为持。

可遣沉痾脱然去,放歌为作还丹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