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上漫作

漫家郎亭下,复在樊水边。

去郭五六里,扁舟到门前。

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

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

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在郎亭的不远处,又位于樊水之畔。
离城郭约五、六里地,乘一叶扁舟可达我的家门。
山中的竹子环绕着简陋的茅屋,庭院里有一股清冽的寒泉。
向西望去,两座石峰耸立,那景色美得足以令人忘却年华。
四周邻居都是打鱼人,靠近水边有许多闲置的田地。
我打算学习耕种与钓鱼,在这里度过余生,寻求一份宁静。

注释

漫家:随意的居家,非正式的住处。
郎亭:地名,可能指代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樊水:河流名,具体位置未详,应是诗中地点的自然环境。
郭:城郭,指城市外围的城墙。
扁舟:小船,通常指轻便的小舟。
山竹:山中的竹子。
寒泉:清冷的泉水。
石峰:岩石形成的山峰。
忘年:忘记年龄,常用来形容美景令人陶醉,忘却时间流逝。
四邻:周围的邻居。
渔父:渔民,以捕鱼为生的人。
渚:水中小块陆地。
耕钓:耕作与垂钓,代表田园生活的两种主要活动。
于斯:在这里。
求老:寻求晚年生活的地方,意即安度晚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充满了对自然和平淡生活的向往。诗人在樊水边选址建造家宅,环境优雅,周围是山竹环绕的茅舍,庭中还有清凉的寒泉。西边远处可见双石峰的轮廓,引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沉思。四周居住的是渔夫,而附近有不少闲置的田地。诗人表达了想要学习耕种和钓鱼的愿望,并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寻找长寿。

整首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好的领悟。同时,这也反映出了唐代文人对于田园诗的一种审美追求,即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满足。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潓阳亭作

问吾常宴息,泉上何处好。

独有潓阳亭,令人可终老。

前轩临潓泉,凭几漱清流。

外物自相扰,渊渊还复休。

有时出东户,更欲檐下坐。

非我意不行,石渠能留我。

峰石若鳞次,欹垂复旋回。

为我引潓泉,泠泠檐下来。

天寒宜泉温,泉寒宜天暑。

谁到潓阳亭,其心肯思去。

形式: 古风

题孟中丞茅阁

小山为郡城,随水能萦纡。

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

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

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

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

及观茅阁成,始觉形胜殊。

凭轩望熊湘,云榭连苍梧。

天下正炎热,此然冰雪俱。

客有在中坐,颂歌复何如。

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欤。

公方庇苍生,又如斯阁乎。

请达谣颂声,愿公且踟蹰。

形式: 古风

二风诗十篇.乱风诗五篇(其五)至伤

夫何伤兮,伤王乎。欲何为乎,将蠹枯矣。

无人救乎,蠹枯及矣。不可救乎,嗟伤王。

自为人君,变为人奴。为人君者,忘戒乎。

形式: 四言诗

补周礼九夏系文.九夏歌九篇(其一)王夏

爣爣皎日,欻丽于天。厥明禦舒,如王出焉。

爣爣皎日,欻入于地。厥晦厥贞,如王入焉。

出有龙旂,入有珩佩。勿驱勿驰,惟慎惟戒。

出有嘉谋,入有内则。繄彼臣庶,钦王之式。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