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其二○六)

修行恐落断常坑,说有说无只管争。

教体未全言句落,意识心随声色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修行怕落入固定不变的陷阱,关于有无的辩论永无休止。
佛法不完善的教义难以言表,人们的意识随着声音和外在行为而变化。

注释

修行:修炼佛法。
落:陷入。
断常坑:固定不变的陷阱(指执着于某种观念)。
说有说无:争论有无、存在与否。
只管:一味地。
教体:佛法体系。
言句落:难以用言语表达。
意识:思想意识。
心:内心。
随:跟随、受制于。
声色:声音和外在现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所作的《證道歌》系列中的第二百零六首。诗中表达了修行者对于佛法理解的追求和对语言文字表达局限性的认识。

"修行恐落断常坑",这里的"修行"指的是佛教徒通过修炼达到觉悟的过程,"断常坑"则比喻陷入固定观念或执念的困境,即过于执着于对立的两端,如断见与常见(分别执着于无常与恒常)。

"说有说无只管争",反映了禅宗强调直观体验而非言语辩论的特点,认为过分争论有无之分往往偏离了真理的实相。禅修者应超越语言文字的束缚,直接体悟。

"教体未全言句落",进一步强调了教义的精深之处,不完全依赖于言辞表述,真正的佛法在于实践和体验,而非单纯的语言形式。

"意识心随声色行",指出修行者的心灵不应被外在的声音和色相所牵引,应保持清醒的觉察,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内在的修行。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禅宗关于修行实践与理论认知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直观体验和内心领悟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偈颂十四首(其十三)

一轮秋月映悲风,数和松音标此意。

因缘究竟莫劳神,时节到来无不备。

形式: 偈颂 押[寘]韵

偈颂十四首(其八)

老卢得法非僧相,庞老通明岂离家。

大事未成俱业网,除非了本是生涯。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偈颂十四首(其三)

若得桥行心亦行,莫教孤负见贫僧。

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

形式: 偈颂 押[蒸]韵

偈颂三十首(其九)

普庵真实不问钱,只要离尘脱业缠。

一闻千悟方堪委,何须苦苦学神仙。

形式: 偈颂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