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钱舜举桃源隐居图

青山何处桃花村,白云如龙绕山根。

眼中茅屋参差起,若此境趣皆桃源。

桃源只在人间世,流水无情远朝市。

重山遮不断春风,万树桃花杂云气。

溪上高轩绝潇洒,人物衣冠犹大雅。

水行有船陆有马,吾将往问种桃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桃源景象。诗人以“青山”、“白云”、“桃花村”、“茅屋”等自然元素构建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其中,“白云如龙绕山根”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景,仿佛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于山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神秘色彩。“眼中茅屋参差起,若此境趣皆桃源”,诗人通过描述眼前错落有致的茅屋,暗示此处与传说中的桃源相似,充满了隐逸与和谐的生活情趣。

接着,诗人进一步展开想象,指出真正的桃源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人间世界之中,与喧嚣的朝市相对立,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生活状态。“重山遮不断春风,万树桃花杂云气”,描绘了即使是在重重山脉的阻隔下,春风依然能吹拂到这片土地,桃花与云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最后,诗人通过“溪上高轩绝潇洒,人物衣冠犹大雅”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环境与人物气质的高雅与脱俗,即便是溪边的高阁也显得超然物外,人物的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一种文人雅士的风范。而“水行有船陆有马,吾将往问种桃者”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桃源生活的向往,以及想要亲自探访、了解这里独特生活方式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

沈元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破窗风雨图

君有客兮青云衣,佩玉玦兮光陆离。

爰处兮爰居,左琴剑兮右图书。

客心兮孔廑,声吾伊兮夜达晨。

轻富贵兮浮云,保厥美兮天真。

山房兮寥落,秋清兮气薄。

天冥冥兮云漠漠,雨潇潇兮风夜作。

心耿耿兮不寐,嗟斯时兮落魄。

滴晓露兮寒窗,纷遑遑兮求索。

彼薄夫兮贪婪,唯声色兮是耽。

文绣兮膏梁,荪芷兮怀惭。

秋兰兮青青,我所思兮古人。

雪案兮寒檠,甘与君兮相亲。

形式: 古风

濮川月夜清游歌

有客来扣门,邀我清夜游。

夜长苦不寐,夜游慰淹留。

于时仲冬十五夜,小星嘒嘒奎与娄。

乾坤上下绝尘滓,团圆月色如中秋。

恰如银盘出东海,照我毛发寒飕飕。

此时清兴发,与客相绸缪。

即从西街入,便至西河头。

行行渡溪曲,石梁跨清流。

鱼鳞万屋似城市,市廛行尽皆田畴。

我行兴巳尽,客指归路休。

归去语妻子,此时足清幽。

不知百龄内,夜夜得此不。

生平不作不平事,游时不觉心优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甲辰九日东塔广福寺登高同牛士良陈彦博徐大章周致尧释元璞玉田用杜少陵玉山高并两峰寒为韵分得两字

浮图郁嵯峨,遥睇青云上。

局兹城府中,间岁不一往。

今夕复何夕,谢此尘务鞅。

侵晨拉寓公,登高叙幽赏。

凉风起天末,林霏发清响。

檐霾琐阴壑,铁马精神爽。

穿彼游龙窟,容与巨鳌颡。

徙倚珠贝阙,扪摘璿玑象。

感此怀古人,穷愁一涤荡。

嘉会难再期,良辰应不两。

上人知雅意,丈室豁宏敞。

沽酒采芳菊,忘情非放旷。

群公中州士,遭世何极罔。

辟地侨寓此,辞气俱慨慷。

王师何日下,恢复旧轮广。

仍趋清朝列,脱卸江湖网。

赞理新治化,日月增辉朗。

坐令疮痍洗,四海起瞻仰。

钩诗写房壁,崄题笔枯强。

他日重追游,于以动遐想。

形式: 古风

题茅山道士沈秋渊海盐听潮里小瀛洲录呈耕渔隐人

我闻瀛洲在沧海,此说相传数千载。

一杯弱水不胜舟,云雾轩窗眇何在。

忆我初冠游江东,开帆直指三茅峰。

琼楼玉殿倚天碧,丹光飞射金芙蓉。

只今可望不可即,跬步之间成异域。

坐令尘土凋朱颜,堕落干戈空叹息。

沈仙慕事三茅君,曾开石壁观璚文。

晨朝环佩空外响,琅玕杳杳云中闻。

自从遭乱山林燬,避世归来听潮里。

崇搆崔嵬迥绝尘,云和草静环流水。

瀛海遥连咫尺间,三峰宛似三神山。

金鸡呼日扶桑晓,念尔孤鹤应当还。

嗟予本是瀛洲客,几年欲归归未得。

羁栖且待靖风尘,名山历览无南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