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裴评事

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

入夜笳声含白发,报秋榆叶落征衣。

城临战垒黄云晚,马渡寒沙夕照微。

此别不应书断绝,满天霜雪有鸿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边疆官员深知军事机要,一心只想平定战乱不想回家。
夜晚的胡笳声中夹杂着白发,榆树叶飘落,如同征人的衣裳告秋。
城池靠近战场,黄昏黄云笼罩,马儿踏过寒冷的沙地,夕阳微弱。
这次分别后,通信不会中断,满天霜雪中仍有鸿雁飞翔传递消息。

注释

塞垣:边疆,指边境地区。
从事:官职名,这里指边疆官员。
笳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声音。
榆叶:榆树的叶子,象征秋天的到来。
战垒:战争中的防御工事。
鸿飞:大雁飞行,常用来象征书信或远方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军中将领即将出征的场景,通过对战事和离别的刻画,展示了古人在边塞戍守中的悲壮与孤独。开篇“塞垣从事识兵机”表明诗人对于战争的熟悉与准备,而“只拟平戎不拟归”则透露出将领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返回故土的无奈。

“入夜笳声含白发”一句,通过笳声和白发,传达了诗人夜深人静时思绪万千的心境,可能是岁月流逝,也或许是离别家乡之感。而“报秋榆叶落征衣”则直接点出了秋天的到来,自然界的变化与将士们即将启程的征服。

接着,“城临战垒黄云晚”、“马渡寒沙夕照微”两句,则描绘了边塞之战的紧张氛围以及时间的推移,从白天到夜晚,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边境。

最后,“此别不应书断绝,满天霜雪有鸿飞”一句,以书信和远去的大雁比喻表达了离别之情深且难以言传,同时也寓意着信息的隔绝和彼此间精神上的连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战争氛围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们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于胜利、归乡和友情的无尽渴望。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李蕴赴郑州因献卢郎中俶

仆射陂西想到时,满川晴色见旌旗。

马融闲卧笛声远,王粲醉吟楼影移。

几日赋诗秋水寺,经年草诏白云司。

唯君此去人多羡,却是恩深自不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陈嘏登第作尉归觐

千峰归去旧林塘,溪县门前即故乡。

曾把桂誇春里巷,重怜身称锦衣裳。

洲迷翠羽云遮槛,露湿红蕉月满廊。

就养举朝人共羡,清资让却校书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剡客

两重江外片帆斜,数里林塘绕一家。

门掩右军馀水石,路横诸谢旧烟霞。

扁舟几处逢溪雪,长笛何人怨柳花。

若到天台洞阳观,葛洪丹井在云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韩绛归淮南寄韩绰先辈

岛上花枝系钓船,隋家宫畔水连天。

江帆自落鸟飞外,月观静依春色边。

门巷草生车辙在,朝廷恩及雁行联。

相逢且问昭州事,曾鼓庄盆对逝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