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嘏登第作尉归觐

千峰归去旧林塘,溪县门前即故乡。

曾把桂誇春里巷,重怜身称锦衣裳。

洲迷翠羽云遮槛,露湿红蕉月满廊。

就养举朝人共羡,清资让却校书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千座山峰回归古老的树林和池塘,溪水县门前就是我的故乡。
曾经在春天里夸赞过桂花的香气,如今我更珍惜自己华丽的衣裳。
洲渚上翠绿的羽毛被云雾遮挡,月光洒满走廊,红蕉沾露更显娇艳。
我在这里受到朝中人的敬仰,大家都羡慕我能有这份清闲的职位,那就是校书郎。

注释

千峰:众多山峰。
归去:回归。
旧林塘:古老的树林和池塘。
溪县:溪水县。
门前:门口。
即:就是。
故乡:家乡。
曾:曾经。
桂:桂花。
誇:赞美。
春里巷:春天的街巷。
身:自身。
称:称许。
锦衣裳:华丽的衣服。
洲迷:洲渚迷失。
翠羽:翠绿的羽毛。
云遮槛:云雾遮挡栏杆。
露湿:露水打湿。
红蕉:红色芭蕉。
月满廊:月光洒满走廊。
就养:受到供养。
举朝:整个朝廷。
人共羡:人们都羡慕。
清资:清闲的职位。
让却:谦让。
校书郎:负责校对书籍的官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叫做陈嘏的官员返回故乡的情景。开篇“千峰归去旧林塘,溪县门前即故乡”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归乡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乡土情结。

接着,“曾把桂誇春里巷,重怜身称锦衣裳”两句,则透露出陈嘏在外任职时的风流才子形象,以及他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怀念。这里的“桂”,往往与官宦联系在一起,可能暗示着其地位或成就。而“重怜身称锦衣裳”则是对其在仕途上的荣耀和骄傲的回顾。

中间,“洲迷翠羽云遮槛,露湿红蕉月满廊”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柔美、宁静的氛围。这里的“翠羽云”,可能是对山川或岛屿的隐喻,而“红蕉月满廊”,则让人联想到一个温馨而安逸的夜晚。

最后,“就养举朝人共羡,清资让却校书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陈嘏能够辞去繁忙职务,回归平淡生活的赞美之情。这里的“就养”,意味着放弃或辞去,而“清资让却校书郎”则是对陈嘏新生活状态的一种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官员归乡后重获平静生活的心路历程。诗中多处使用了典故和象征,如“桂”、“翠羽云”等,都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韵味,使人读之有如临其境,感受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满足。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送剡客

两重江外片帆斜,数里林塘绕一家。

门掩右军馀水石,路横诸谢旧烟霞。

扁舟几处逢溪雪,长笛何人怨柳花。

若到天台洞阳观,葛洪丹井在云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韩绛归淮南寄韩绰先辈

岛上花枝系钓船,隋家宫畔水连天。

江帆自落鸟飞外,月观静依春色边。

门巷草生车辙在,朝廷恩及雁行联。

相逢且问昭州事,曾鼓庄盆对逝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僧归庐山

禅栖忽忆五峰游,去著方袍谢列侯。

经启楼台千叶曙,锡含风雨一枝秋。

题诗片石侵云在,洗钵香泉覆菊流。

却忆前年别师处,马嘶残月虎溪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

失意何曾恨解携,问安归去秣陵西。

郡斜杨柳春风岸,山映楼台明月溪。

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

一枝攀折回头是,莫向清秋惜马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