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两重江外片帆斜,数里林塘绕一家。
门掩右军馀水石,路横诸谢旧烟霞。
扁舟几处逢溪雪,长笛何人怨柳花。
若到天台洞阳观,葛洪丹井在云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展现了诗人送别时的愁绪之情。"两重江外片帆斜"一句,以帆影斜阳烘托出远行者渐行渐远的情景;"数里林塘绕一家"则描绘了一处幽静的水边住宅,给人以宁静之感。接下来的两句"门掩右军馀水石,路横诸谢旧烟霞"中,“右军”可能指的是古代名将,或是对某个地方的称呼,而“诸谢”则是一个姓氏,通过这两处地名,诗人强化了行者的孤独和远离。
"扁舟几处逢溪雪,长笛何人怨柳花"一段,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切感受。"扁舟"指的是平底的小船,而“溪雪”则是在山间小溪中偶遇到的雪景,这种意象既美丽又寂寞;"长笛"常用来形容悠扬的笛声,"怨柳花"中的“怨”字表达了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惆怅和不舍。
最后两句"若到天台洞阳观,葛洪丹井在云涯"中,“天台洞阳观”可能是指诗人心中的某个地方,而“葛洪丹井”则是道教传说中的一处仙境,位于云雾缭绕之地。这里的描述,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更蕴含了诗人对于超凡脱俗、寻求精神寄托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南水乡风光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行者的不舍与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超脱尘世的志向。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岛上花枝系钓船,隋家宫畔水连天。
江帆自落鸟飞外,月观静依春色边。
门巷草生车辙在,朝廷恩及雁行联。
相逢且问昭州事,曾鼓庄盆对逝川。
禅栖忽忆五峰游,去著方袍谢列侯。
经启楼台千叶曙,锡含风雨一枝秋。
题诗片石侵云在,洗钵香泉覆菊流。
却忆前年别师处,马嘶残月虎溪头。
失意何曾恨解携,问安归去秣陵西。
郡斜杨柳春风岸,山映楼台明月溪。
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
一枝攀折回头是,莫向清秋惜马蹄。
郡斋秋尽一江横,频命郎官地更清。
星月去随新诏动,旌旗遥映故山明。
诗寻片石依依晚,帆挂孤云杳杳轻。
想到钓台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