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遣相门延积庆,今同太庙荐嘉宾。
柳条此日同谁折,桂树明年为尔春。
倚棹寒吟渔浦月,垂鞭醉入凤城尘。
由来不要文章得,要且文章出众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所作,名为《送弟子伍秀才赴举》。诗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祝愿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
"天遣相门延积庆,今同太庙荐嘉宾。"
这两句通过“天遣”表达了一种命运的安排,是一种高贵的召唤,而“相门延积庆”则是指家族或宗族的荣耀与祝福的传承。“今同太庙荐嘉宾”中的“太庙”通常指帝王的祖先庙宇,故这里是在比喻弟子即将进入最高礼仪场所,如同古代贵族子弟受封赏一样,都是国家级的重视与荣耀。
"柳条此日同谁折,桂树明年为尔春。"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弟子的深情和未来的美好祝愿。“柳条”常用以象征才华或文采,“此日同谁折”则是在询问今天与你一起摘取这些才华的柳枝的是哪位朋友。而“桂树明年为尔春”中,桂树代表着贵族和高官,也指科举考试中的成功(因为古代科举考试中常以桂花作为奖励),诗人预祝弟子来年能考取功名,就像桂树结果一样。
"倚棹寒吟渔浦月,垂鞭醉入凤城尘。"
这里“倚棹”是指依靠船舷,“寒吟”是清冷的歌声,“渔浦月”则是水边的明月,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寂静和超脱的氛围。接下来的“垂鞭醉入凤城尘”中,诗人以骑马者微醺、放松地进入繁华都市(凤城)的景象,来表达一种自在和从容的态度。
"由来不要文章得,要且文章出众人。"
这两句是对弟子的期望与鼓励。“由来”意指自古以来,“不要文章得”是在说文章本身并非最终目的,而“要且文章出众人”则强调了通过文学创作超越常人,达到更高的成就。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未来成功的祝愿,展现了诗人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弟子美好前程的期待。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科举考试与个人文学成就的重视。
不详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成名年少日,就业圣人书。
擢桂谁相比,籯金已不如。
东城送归客,秋日待征车。
若到清潭畔,儒风变里闾。
何时到故乡,归去佩铜章。
亲友移家尽,闾阎百战伤。
背关馀草木,出塞足风霜。
遗老应相贺,知君不下堂。
举酒一相劝,逢春聊尽欢。
羁游故交少,远别后期难。
路上野花发,雨中青草寒。
悠悠两都梦,小沛与长安。
婆娑恋酒山花尽,绕缭还家水路通。
转楫拟从青草岸,吹帆犹是白蘋风。
淮边欲暝军鼙急,洛下先寒苑树空。
诗句因余更孤峭,书题不合忘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