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宣化斋前双莲

使君致远器,清涂久飞辙。

圣朝念远民,分符暂还辍。

名斋以宣化,立意岂虚设。

勤勤布德意,宿弊除根穴。

坐令千里间,歌颂自填噎。

声闻听卑耳,祥应为之发。

歘从斋前池,共蒂丹葩结。

双娥殊胜姿,同驻凌波袜。

皎如寒鉴中,清影两奇绝。

方知报政速,顾岂待期月。

行观拜褒诏,飞缨觐丹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宋朝刘才邵所作的《郑守宣化斋前双莲》,描绘了郑守在斋前池中种植的两朵莲花,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寓意着政绩之盛与道德之高。

诗中开篇即以“使君致远器,清涂久飞辙”起笔,巧妙地将郑守比作能远谋善政的君子,其为官之道如同清风拂过尘埃,长久以来,他致力于为民谋福,却因政务繁忙而暂时离任。这既是对郑守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暗示了其归来的意义重大。

“名斋以宣化,立意岂虚设”,点明了郑守设立斋堂的目的在于教化百姓,其用心非同小可。接下来,“勤勤布德意,宿弊除根穴”则进一步强调了郑守致力于消除社会积弊的决心和努力,体现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崇高理想。

“坐令千里间,歌颂自填噎”描绘了郑守归来后,其政绩卓著,百姓欢欣鼓舞,歌声与赞美之声不绝于耳的场景。这不仅是对郑守政绩的肯定,也是对其道德品质的颂扬。

“声闻听卑耳,祥应为之发”则以声音和祥瑞象征郑守政绩与道德的广泛影响,不仅被低层民众所感知,更引发了上天的响应,预示着郑守的政绩与品德将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

“歘从斋前池,共蒂丹葩结。双娥殊胜姿,同驻凌波袜”四句,生动描绘了斋前池中的双莲,它们并蒂而生,花朵鲜艳夺目,宛如两位美丽的女子,静立于水中,姿态优雅,仿佛是郑守高尚品德的化身。

“皎如寒鉴中,清影两奇绝”则以寒镜比喻池水的清澈,映照出双莲的清丽身影,两者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最后,“方知报政速,顾岂待期月。行观拜褒诏,飞缨觐丹阙”表达了对郑守政绩迅速显现的赞叹,以及对其未来受到朝廷嘉奖的期待。这不仅是对郑守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整个官场中追求清廉、勤政风尚的呼唤。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不仅赞美了郑守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政绩,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政治和社会道德的追求与向往。

收录诗词(238)

刘才邵(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碧玉轩诗

燕石乏良质,谬当十袭贮。

鼠璞本腐材,笑杀千金贾。

取名非其实,纵美徒自许。

惟有冰雪姿,堪与琼瑶伍。

幽轩清有馀,直干森可数。

抱节保坚刚,凝阴贯寒暑。

圆虚律琯匀,萧瑟鸣球举。

比德两相宜,此君众所与。

揭名警浮躁,用意非小补。

形式: 古风

题欧阳炳文真止亭

前浪与后浪,推引不自休。

谁知桥下水,终古何曾流。

喧寂两俱遣,已自非良谋。

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

吾人识真际,不向中边求。

聊复起小亭,对此竹桧幽。

云烟互明灭,草木自春秋。

诸法如露电,乾坤一浮沤。

试看究竟处,还有起灭不。

想当隐几时,萧然任天游。

不同习枯禅,兀兀守一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观澜阁为罗长卿题

赣水出而激,交流虎城背。

崎岖三百里,方脱滩石碍。

滔滔遂北之,远与西江会。

扬澜在其北,拗怒两崖隘。

春天云气裂,拍岸山石碎。

老蛟千丈强,擘水见光怪。

水初无定形,因势生万态。

出石未入江,其间幸平快。

公家起高阁,下瞰铺练带。

天光迷上下,山影分向背。

鱼行吹细浪,鹭下点晴黛。

气象日夕佳,无一可拣汰。

独怜风动地,万窍杂号噫。

虽微江涛壮,波山亦高大。

取名遂以此,用意知有在。

西江天设险,雄绝难摹缋。

赖有醉翁词,卓伟盖当代。

神清鸾鹤远,故里江山在。

后来挥翰手,顾岂易追配。

因公索题诗,愧汗若方颒。

盛意难虚辱,轻作恐终悔。

以兹进退间,捉笔久不黴。

牢辞既不获,聊复书梗概。

圣言如大川,到海无边界。

百家或可观,时雨集沟浍。

其馀复细琐,仅若坳浮芥。

学道当何从,于此贵不昧。

如子识鉴高,终不钓滩濑。

定同昌黎公,去饱鲸鱼鲙。

形式: 古风

题竞秀亭

远水恨微茫,近山露岩壑。

是中有佳处,远近理自各。

危亭枕江干,江外群峰泊。

森然青玉圭,穿空势如削。

沙湍与松籁,逼耳笙磬作。

勿言山宜远,近亦殊不恶。

云烟半有无,月雾带清薄。

凝岚与空翠,不受晓雨濯。

是时崖窾藏,秀气森盘礴。

方知寸碧岑,信美恐难博。

主人喜宾至,宴豆日参错。

况有贤弟兄,超然解禅缚。

拄笏望西山,心境两脱略。

想当觞咏时,险语恣嘲谑。

何当游其间,时听穿林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