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诗效其体(其二)

人生有穷达,不系才不才。

造物所付与,圣贤不能回。

君看孔孟氏,遇世何如哉。

岂其有不如,王驩与桓魋。

以兹自忖度,所遭已踰涯。

前瞻固不反,后顾又可咍。

同时第进士,或未离蒿莱。

归来亦云幸,潇散月下杯。

山池芰荷过,野岸芙蓉开。

幅巾一筇竹,适可眠秋厓。

形式: 古风

翻译

人生有起落,不完全取决于才能。
命运的安排,即使是圣贤也无法改变。
看看孔子孟子,他们的际遇如何呢?
难道他们不如王驩和桓魋那样遭遇不幸吗?
以此自我衡量,我所经历的已经超出常理。
向前看无法回头,回头看又令人苦笑。
同为进士,有的人还在贫贱中挣扎。
能回家也算幸运,月下饮酒,生活闲适。
山中的池塘荷花盛开,野外的河岸芙蓉绽放。
头戴幅巾,手杖竹竿,正好在秋天的崖边小憩。

注释

穷达:升迁与困厄。
才不才:才能与否。
造物:自然,命运。
圣贤:道德高尚的人。
孔孟氏:孔子和孟子。
王驩:古代悲剧人物,命运多舛。
桓魋:古代鲁国权臣,曾迫害孔子。
踰涯:超越常规,极端。
前瞻:向前看。
后顾:回顾。
第进士:科举考试及第的进士。
蒿莱:野草丛生的地方,比喻贫贱。
潇散:悠闲自在。
山池:山中的池塘。
芰荷:水生植物,这里指荷花。
野岸:野外的河岸。
筇竹:竹杖。
秋厓:秋天的山崖。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方岳所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历史人物的反思。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颇有哲理。

“人生有穷达,不系才不才。”这两句开篇点明了人生的起伏变化,并非由个人能力所决定,表现出一种宿命论的思想。

接着,“造物所付与,圣贤不能回。”则进一步强调了天命不可违抗,即便是圣贤之人,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无常的认知。

“君看孔孟氏,遇世何如哉。”这里提及孔子与孟子的遭遇,引发读者对于历史人物如何面对时代变迁的思考。接下来的“岂其有不如,王驩与桓魋”则是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失意之士,如王莽、桓温等人的例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同情。

中间部分,“以兹自忖度,所遭已踰涯。前瞻固不反,后顾又可咍。”诗人开始自我审视,将个人的经历比作过河,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既不追悔也不回避的态度。

“同时第进士,或未离蒿莱。”这一句则是提到与诗人同时代的人,也许还在科举之路上挣扎,尚未脱离困顿。这两句写出了同侪之间命运的不同和个人的无常。

最后,“归来亦云幸,潇散月下杯。山池芰荷过,野岸芙蓉开。幅巾一筇竹,适可眠秋厓。”诗人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想要在自然中寻找宁静和幸福,享受简单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反思和个人命运的审视,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代和自我定位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的语言质朴,意境悠远,体现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深厚文化底蕴。

收录诗词(1488)

方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字:巨山
  • 号:秋崖
  • 籍贯:祁门(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9~1262

相关古诗词

读白诗效其体(其一)

我贫良亦艰,未老生白须。

策名奉常第,年已三十馀。

半生苦无几,宁不欲疾驱。

山麋野而僻,所至皆崎岖。

一登督视府,两驾太守车。

意见有不合,索去不待炊。

所以二十载,同一优侏儒。

岂如云水身,自适瓜芋区。

夕吾酒一瓢,朝吾饭一盂。

贫贱与富贵,本自无羞殊。

寄语刘伯龙,毋烦鬼揶揄。

形式: 古风

阅视赏射

边角悲鸣霜扑地,将校宁甘泼寒戏。

熊旗引队柳营晓,大羽插腰生意气。

虎皮半捲并铁刀,臂鞲蜀锦团雕袍。

士不敢喘那敢骄,肃听号令惟所操。

撚弦唾手试弓刀,例物角花金碗的。

左军右军分两翼,簇簇飞星点红砾。

一麾白羽人肩摩,三军欢踊声鸣鼍。

教头喝赐谁最多,铁丝箭者无以过。

大风飞云歌汉歌,安得一箭开关河。

汉家君王自神武,边头将臣如卧虎。

觉吾目中无此虏,待射金牌大郎主。

石崖天齐勒碑颂,那知援笔无燕许。

形式: 古风

陪刘提察少集四圣观(其一)

江山于我故眼青,我亦辄以诗酬之。

东华昨梦已尘土,千万勿令鸥鹭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陪刘提察少集四圣观(其二)

诗人胸次倒磊块,试浇之酒将何如。

作诗不压林逋倒,正恐湖山亦厌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