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来上人春日即事

南国三衣客,王城一见春。

花明驰道远,雨涨御沟新。

茗忆山中物,云怀岭上邻。

如何异乡感,却出解空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南方的三位旅人,初到京城见到春天。
沿途繁花盛开,道路绵延至远方,雨水使皇家水道显得更新鲜。
品茗时想起山中的风物,心中怀念着岭上的邻居。
身处异乡的人不禁感慨,为何这里竟有看破红尘的高僧。

注释

南国:指南方地区。
三衣客:指三位身着僧袍的僧人。
王城:指京都或皇宫。
花明:花开明亮,形容景色优美。
驰道:古代的宽阔大道。
御沟:专供皇帝出行时排水的沟渠。
茗:茶。
忆:回忆。
山中物:山中的自然景物或生活。
云怀:心怀云雾,比喻对远方的思念。
岭上邻:住在山岭上的邻居。
异乡:陌生的地方。
解空人:看破红尘、超脱世俗的人,通常指僧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答来上人春日即事》,描绘了南国春天的景象以及诗人与僧侣之间的感情交流。首句“南国三衣客”点明了诗人在温暖的南方,作为游子的身份,而“王城一见春”则表达了他对京城春天的独特感受。接下来,“花明驰道远”写出了春花烂漫的道路上景色宜人,但路途遥远,暗示了诗人行旅的艰辛。“雨涨御沟新”则描绘了春雨滋润下御沟水涨的清新景象。

诗人通过“茗忆山中物”表达了对山中宁静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僧侣邻居的深深挂念。最后一句“如何异乡感,却出解空人”,诗人感慨在异乡的自己,面对美景和友情,竟然能从佛教的空寂观念中找到慰藉,流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和对超脱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融合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展现了宋诗的细腻情感与深沉意境。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答陈五进士遗山水枕屏

妙画能成趣,溪山迥得君。

渔舟长映浦,岩树半藏云。

征雁无时没,横桥有处分。

数峰来枕席,曾不愧移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答高判官知唐店夜饮

露宿勤王客,相从月下来。

黄流何日涨,绿酒暂时开。

风定灯花烂,天高斗柄回。

醉言多脱略,吾党不须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缑山子晋祠.会善寺

杳蔼随龙节,萦纡历宝山。

琉璃开净界,薜荔启禅关。

煮茗石泉上,清吟云壑间。

峰端生片雨,稍促画轮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腊日出猎因游梅山兰若

我与二三骑,争驰孤戍旁。

逐麋逢野寺,息马据胡床。

鹰想支公好,人思灞上狂。

归来何薄暮,烟火照溪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