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作品,名为《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切的哀思与悲痛之情。
“谷鸟犹呼儿”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自然界中生命的活力,而与此同时,诗人的心中却充满了对已故去的孩子的思念和呼唤。接下来的“山人夕沾襟”,则透露出诗人在大自然中的孤独与悲伤,以及他无法排遣的哀愁。
“怀哉隔生死,怅矣徒登临”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这些句子通过诗人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哀伤与回忆的情感空间。
“东门忧不入,西河遇亦深”这两句,则是诗人表达了对亡子的思念无处安放,四处彷徨,却又不得其所。这种情感的复杂和纠结,使得读者更加感到诗人的痛苦。
接下来的“古来失中道,偶向经中寻”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困惑。他试图通过阅读古籍来寻找生活的方向和安慰自己的心灵,但这种努力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安慰。
“大象无停轮,倏忽成古今”这两句诗,则是对时间流逝速度的感慨,以及生命短暂易逝的无奈。诗人通过这些哲理性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增添了一种超脱世俗、深邃的意味。
“其夭非不幸,鍊形由太阴”两句,是对亡子早逝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无情面前的无力感。这里,“鍊形”一词,更是增添了一种悲剧色彩。
“凡欲攀云阶,譬如火铸金”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愿望,但这种努力似乎又是那么困难和艰辛。
“虚室留旧札,洞房掩闲琴”这两句,则是在描绘诗人的寂寞生活,以及他对已逝去事物的怀念。这里,“虚室”、“洞房”这些意象,更是加深了整首诗的忧郁氛围。
“泉源登方诸,上有空青林”则是诗人在描绘自己隐居生活中的自然环境,以及对远离尘世的渴望。这里,“泉源”、“空青林”的意象,为诗增添了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彷佛通寤寐,萧寥邈微音”两句,是在表达诗人内心世界中那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以及他对远方或已逝去事物的模糊记忆和回响。
“软草被汀洲,鲜云略浮沈”这两句,则是描绘了一种柔美、清新的自然景象。这里,“软草”、“鲜云”的意象,为诗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赪景宣叠丽,绀波响飘淋”则是在描绘一种壮观而又动人的自然风光,以及这种风光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变化无常。
“石窟含云巢,迢迢耿南岑”这两句,是在表达诗人对大自然深处之美的赞叹,以及他内心世界中的某种超然与宁静。
“悲恨自兹断,情尘讵能侵”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和哀思,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随时间而逐渐淡去。
最后,“真静一时变,作起唯从心”这两句,则是在表达诗人通过内心的平静与变化来创作诗歌,以及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都是来自他的内心世界。这里,“真静”、“作起”等词汇,更是强调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内在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自己的哀思与回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