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九首(其十四)

数日寺门浩浩,全身走入荒草。

五湖高士安禅,休要别处寻讨。

廊下喏诺分明,阶前斛斟叫噪。

劳生日用无私,般若光中虚老。

灯笼暗地攒眉,露柱低头懊恼。

令予冷眼偷看,不觉呵呵笑倒。

三钱买个郑州梨,元来是青州枣。

形式: 偈颂

翻译

数日以来,寺门人潮汹涌,我全然踏入荒草丛中。
五湖高人在此安心打坐,无需再去别处寻找。
廊下声音清晰,阶前有人喧闹斟酒。
劳累的日子里,他的生活无私奉献,智慧之光照亮他的衰老。
灯笼下的他皱着眉头,柱子般的身影显得沮丧。
我冷眼旁观,却忍不住笑出声来。
原来花费三钱买到的郑州梨,其实是青州的枣。

注释

寺门:寺庙的大门。
荒草:杂草丛生的地方。
高士:品德高尚的人。
寻讨:寻找。
廊下:走廊。
阶前:台阶前。
斛斟:酌酒。
般若:佛教中的智慧。
虚老:形容年老体衰。
灯笼:照明工具。
攒眉:皱眉。
懊恼:懊悔或沮丧。
偷看:悄悄观看。
郑州梨:误认的梨。
元来:原来。
青州枣:实际是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僧侣生活的场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智者的态度。首句“数日寺门浩浩,全身走入荒草”描绘了僧人长时间在寺庙中度过,甚至忘记了世俗的界限,全身心沉浸在修行之中。接下来的两句“五湖高士安禅,休要别处寻讨”,暗示这位高僧已经达到了内心的宁静,无需向外寻求答案。

诗中通过“廊下喏诺分明,阶前斛斟叫噪”描绘出僧人们日常的活动,廊下清晰的回答声,阶前忙碌的打水声,显得生活有序而平凡。然而,“劳生日用无私,般若光中虚老”则揭示了僧人的生活虽然简单,但精神世界丰富,智慧如光,超越物质。

后半部分转向对眼前事物的观察和讽刺,“灯笼暗地攒眉,露柱低头懊恼”,看似严肃的环境里,却有不为人知的小插曲。最后两句“令予冷眼偷看,不觉呵呵笑倒”,诗人以旁观者的角度,发现了一个小误会——“三钱买个郑州梨,元来是青州枣”,这既是生活中的小确幸,也是对僧人们日常生活的轻松调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揭示了僧侣生活的另一面,既有严肃的修行,又有世俗的趣味,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洞察和幽默感。

收录诗词(153)

释道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六十九首(其十三)

解语非干舌,能言不是声。

非声非舌用,方乃号圆成。

妙造如如旨,还家罢问程。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偈六十九首(其十二)

荡荡无迂曲,明明透古今。问无别语,答岂异音。

一人张帆,一人把柁。铁笛横吹,渔歌唱和。

啐啄同时,知音几个。

顺水逆流归去来,到岸方谙不恁么。

不恁么,为君宣,甜如砂蜜,苦似黄连。

若不同床卧,焉知被底穿。

形式: 偈颂

偈六十九首(其十一)

宗门奥旨,造者还稀。体用无私,随流得妙。

有时互为主,伴敲唱玄风。

有时对面藏,身难窥影迹。要津把断,凡圣迷源。

利物垂慈,等閒入草。

形式: 偈颂

偈六十九首(其十)

晷运推移,日南长至。

分明一道恩光,照彻十方三世。

全彰诸祖玄关,漏泄衲僧巴鼻。

灵云刚道无疑,弥勒徒誇授记。

争如李四张三,相贺街头巷尾。

不是海印发光,亦非楞严三昧。

林下高人,休要瞌睡。

令余暗里笑舒眉,直是清风动天地。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