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坛

狮子岩头十八转,两崖相峙路如线。

青峦碧涧绕珠林,丹壁雕阑耸禅院。

禅院峨峨苍松寒,连柯接叶捎云端。

蹁跹有似翠蛾舞,夭矫时作蛟龙盘。

立者倚者各有态,或疏或密何珊珊。

黛色参天凌汉柏,浓枝避雨胜秦官。

我来婆娑至日暮,耳边萧飒流青湍。

不知植根几千载,霜皮百尺雄斋坛。

忆昔少游慈仁寺,殿角双松交古翠。

童童如盖映芳樽,未饮先教心已醉。

可惜花宫作贾廛,枯株零落充炊烟。

岂若兹松居尘外,丰神舄奕层崖巅。

乃知市朝摧折易,衰朽山林岑寂多长年。

呜呼山林岑寂多辰年,北窗我欲耽高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王鸿绪的《戒坛》描绘了一处壮丽而静谧的山中禅院景象。首句“狮子岩头十八转”展现了山路的曲折险峻,接下来的“两崖相峙路如线”进一步强调了山势之陡峭。诗人通过“青峦碧涧绕珠林,丹壁雕阑耸禅院”描绘了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溪流和宏伟的禅院,营造出宁静的宗教氛围。

“禅院峨峨苍松寒,连柯接叶捎云端”描绘了松树的挺拔与生机,仿佛在云端翩翩起舞,又如蛟龙盘旋,形态生动。松树的密集与稀疏分布,形成独特的韵律感,"黛色参天凌汉柏,浓枝避雨胜秦官"则赞美了松树的古老与坚韧。

诗人感叹时间的流转,“我来婆娑至日暮”,表达了对禅院美景的流连忘返。他将昔日慈仁寺的双松与眼前的松树对比,惋惜其变迁,“花宫作贾廛,枯株零落充炊烟”,而此处的松树却依然傲立山巅,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宁静与长久。

最后,诗人感慨世间浮华易逝,而山林的静寂更能持久,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北窗我欲耽高眠”收束全诗,流露出对自然与宁静的深深热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15)

王鸿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雾中由戒坛度罗睺岭稍霁至潭柘

既瞻戒坛松,言观潭柘树。

山僧劝我且莫行,白额秋来乱林坞。

我闻斯言大吁怪,欲行不行日亭午。

此生到处被物厄。不信山游复有虎。

携朋大笑出寺门,樵子前驱荷干橹。

联镳兀兀云雾中,羊肠鸟道愁花骢。

十步九折凌绝壁,仰面直欲摩苍穹。

但觉千山万岭同一气,举世高下归鸿濛。

我仆马蹇滞岩底,招呼不辨西与东。

兹山猛兽固客在,耳边作吼惟松风。

须臾度岭四天豁,西崦已堕铜轮红。

忽见九峰开锦帐,朱霞一抹青芙蓉。

红楼金殿耸天际,秋林杳霭闻清钟。

我策我马入幽谷,苾刍相引岩之麓。

绀宇辉煌绕玉阑,禅房窈窕摇修竹。

古柘千章无复存,妙严双趾今谁续。

日斜不及访龙泉,仰睹峰头乱红绿。

对景行厨泻酒醅,临风万里酣高台。

我且歌,君莫哀,元规朝市多尘埃,城外名山谁看来。

形式: 古风

送顾侠君南归

黄金台下骅骝去,尘世谁知相马经。

击筑痛浮燕市白,钓竿归指莫釐青。

凤毛共许传灵运,龙尾何妨属管宁。

应有珠玑干气象,选楼高傍少微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秋日送黄仙裳南归

长安松下读书人,皂帽萧然迥出尘。

暂傍香台寻胜侣,却乘秋水问归津。

诗传摩诘真如画,豪拟元龙未觉贫。

犹记高楼吟啸处,十年迢递海陵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闻蛩

乡国三千里,寒蛩总一声。

遥知闺阁内,共此别离情。

响入秋砧细,愁先朔雁鸣。

银灯何太苦,起坐到天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