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桃

曾向桃源烂漫游,也同渔父泛仙舟。

皆言洞里千株好,未胜庭前一树幽。

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

五陵公子饶春恨,莫引香风上酒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曾经在桃花源中自由自在地游玩,也曾与渔夫一起泛舟在仙境中。
都说山洞里的桃花千枝万朵美不胜收,但它们比不上庭院前那一棵树的幽静。
带着露珠的桃花像是湘妃的眼泪低垂,无言的它们又如同陪伴息妫的忧愁。
富有的公子哥儿们虽然多春愁,但不要让花香引来他们登上酒楼。

注释

曾:过去,曾经。
向:朝向,指向。
桃源: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
烂漫:形容景色美丽而自由自在。
渔父: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象征隐士的角色。
泛:乘船漂浮。
洞里:指桃花源中的洞穴。
千株:形容桃花数量众多。
未胜:不如,不及。
庭前:庭院前面。
一树幽:一棵树的幽静之美。
湘女:指传说中的湘妃,舜帝的两位妃子,以眼泪著称。
息妫: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后,以其美貌和哀愁闻名。
五陵公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代指豪富之地。
饶:多,丰富。
春恨:春天引发的愁绪。
香风:花香飘散的风。
酒楼:古代的高级酒馆或餐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园林景象,诗人通过对比庭前的桃树与远方桃源之美,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对自然美好的领悟。

首句“曾向桃源烂漫游”表明诗人曾经去过桃源,那里花开满径,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好之地。接着“也同渔父泛仙舟”则是说诗人仿佛与渔父一起乘舟,体验一种超脱尘世的仙境之旅。

第三句“我言洞里千株好,未胜庭前一树幽”中,“我言”表明这是诗人的个人感受。尽管桃源或其他地方可能有成千上万的美丽景色,但与自己庭前的那一棵幽静的桃树相比,这些都逊色了。这强调了个体的选择和对生活环境的独特感受。

“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两句,通过形象地将桃花上的露珠比喻为古代美女湘女的眼泪,以及无声之中蕴含的情愫与古代才女息妫相提并论,增添了诗歌的抒情色彩。这种情感表达既细腻又深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心观察和深刻理解。

最后,“五陵公子饶春恨,莫引香风上酒楼”则是说即使是那些才华横溢、富有情感的公子哥哥们,在面对春天的美好时也难免会产生些许遗憾和不甘。诗人提醒他们不要被这种美好的景色所诱惑,而是一饮而尽那份春日的情愫,因为时间不会倒流,美好易逝。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远近之美,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投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活环境选择的坚持和个性。

收录诗词(374)

韦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 字:端己
  • 籍贯: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 生卒年:约836年- 约910年

相关古诗词

思归乐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形式: 七言律诗

春云

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

山好只因人化石,地灵曾有剑为龙。

官辞凤阙频经岁,家住峨嵋第几峰。

王粲不知多少恨,夕阳吟断一声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春日

忽觉东风景渐迟,野梅山杏暗芳菲。

落星楼上吹残角,偃月营中挂夕晖。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

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春愁

寓思本多伤,逢春恨更长。

露沾湘竹泪,花堕越梅妆。

睡怯交加梦,闲倾潋滟觞。

后庭人不到,斜月上松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