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吟(其一二七)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不强时。

事到强为须涉迹,人能知止是先机。

面前自有好田地,天下岂无平路坡。

省力事多人不做,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欧阳修并不是因为喜欢写诗,写诗只是他在不得志时的一种寄托。
当事情需要勉强去做时,往往会留下痕迹;能知道适可而止,才是高明的智慧。
眼前就有肥沃的土地,人生道路上哪里没有平坦和坎坷呢?
轻松的事情往往被人忽视,欧阳修并不是仅仅因为喜欢写诗。

注释

尧夫: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爱吟诗:喜欢写诗。
不强时:不得志的时候。
涉迹:留下痕迹,指过于勉强。
知止:懂得适可而止。
先机:先见之明,高明的策略。
好田地:比喻好的生活或机会。
岂无:难道没有。
平路坡:比喻人生的平坦和坎坷。
省力事:轻松的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首尾吟》其一二七,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见解。首句“尧夫非是爱吟诗”表明诗人并不是单纯为了爱好诗歌而写诗,而是诗作为他表达内心情感和思考的手段。接下来的诗句揭示了诗人的处世哲学:在必须行动时,他会留下痕迹;而在适可而止时,他认为这是智慧的开始。

“事到强为须涉迹,人能知止是先机”这两句强调了做事要懂得分寸,知道何时该行动,何时该停止,这是一种明智的行为策略。诗人接着以“面前自有好田地,天下岂无平路坡”比喻生活中的平稳与坎坷,告诫人们不必过于忧虑,因为生活中总会有适合自己的道路。

最后,诗人再次强调“省力事多人不做”,意思是说,许多人不愿意付出努力,而诗人自己并非特别喜欢吟诗,只是在需要借助诗歌来表达时才这么做。整首诗通过吟诗这一行为,寓言式地传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处世智慧。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首尾吟(其七十七)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十月时。

寒日无光天色远,阴云不动柳丝垂。

园林叶尽鸟未散,道路风多人更稀。

满目时光口难道,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十)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天津伫立时。

有意水声千古在,无情山色四边围。

孤鸿远入晴烟去,双鹭斜穿禁柳飞。

景物不妨闲自适,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七十二)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自顾时。

若有意时非语话,都无情处是肝脾。

方将忧己到未到,何暇责人知不知。

因喜圣贤用心远,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首尾吟(其一三一)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慎动时。

枉道干名名亦失,怫民从欲欲还隳。

号为贤者能从善,名曰小人须饰非。

大佞似忠非易辩,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