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入山访参寥预令探梅

谁作东州客,支公合往还。

想无诗外事,聊辍定中閒。

拂石须相憩,留云欲共攀。

为寻梅发处,先过向南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谁在东州做客,支公应该来去自如。
料想他除了诗歌,别无他事,暂且停下禅定中的闲暇。
拂去石头上的尘埃,我们应找个地方休息,想要留住白云,一起攀登欣赏风景。
为了寻找梅花绽放的地方,我将先经过向南山。

注释

东州:古代地区名,这里泛指某地。
支公:指晋代高僧支遁,以其清雅脱俗著称。
诗外事:指世俗之事,与诗歌创作相对。
定中閒:佛教术语,指禅定中的平静状态。
拂石:擦拭石头。
憩:休息。
攀:攀登。
梅发处:梅花盛开的地方。
向南山:虚构或具体山脉,指向南的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毛滂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探寻。在诗中,“东州客”指的是远方来的游子,而“支公合往还”则透露出一种频繁往返于某地的行踪。诗人通过这些字眼,展现了一种自由自在、不为世俗所羁绊的情怀。

“想无诗外事”表明了诗人想要超脱世间纷扰,将心思寄托于诗词之中。而“聊辍定中閒”则是说诗人希望通过写作来暂时稳定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一份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拂石须相憩,留云欲共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间画面。诗人不仅想与大自然亲近,还希望能够捕捉住那些流动的云朵,与之融为一体,这种境界既是对物质世界的超越,也是精神上的极致追求。

最后两句,“为寻梅发处,先过向南山”,则明确了诗人的目的:去探访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而“向南山”则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点,或许只是一个虚构的场景,用以衬托诗人对梅花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以及对高洁之物的追求。

收录诗词(483)

毛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 字:泽民
  • 籍贯: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
  • 生卒年:1056——?约1124

相关古诗词

清明过下渚湖

湿云堆雨未全轻,啅鹊翻枝已唤晴。

含雨落花空泪眼,袭衣香草欲知名。

细泉入竹通幽意,孤策侵苔记独行。

不醉河阳芳树底,乱山携酒过清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属者观池槛清明泉激石立芦丛交碧文禽并绚翛然发湖山之远态无辇毂之浮埃杜子美云朱门之泥涂士子不见其泥涂良非是也

图书多似道家山,池槛清虚不绮纨。

万壑春藏三石秀,五湖秋入两芦寒。

冰泉喷激珠成贯,绣羽沉浮花作团。

谁伴玉皇香案吏,光风霁月在阑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登普宁寺岁寒庵面江山之胜令人欲赋而长老因公出诗集相示作此诗谢之

此老诸缘薄,诗情忽漫深。

敲门移稳字,弹指得真心。

松竹藏幽讨,溪山助苦吟。

解鞍聊为赋,去不负登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谢陈进士见示诗赋并以为别

陈子赋可喜,十诗仍好辞。

亦云馀事尔,何累壮夫为。

语浸初已漫,笔峰时出奇。

息肩当益学,葵圃未应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