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还寻草市宅诗

红颜辞巩洛,白首入轘辕。

乘春行故里,徐步采芳荪。

径毁悲求仲,林残忆巨源。

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

花落空难遍,莺啼静易諠。

无人访语默,何处叙寒温。

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青春已逝告别繁华京城,白发苍苍时回归崤山以南。
趁着春日行走在故乡的小路,缓缓步伐采摘香草芳荪。
小路毁损哀伤失去往昔友人,林木凋零回忆起过去的良师。
看见梧桐仍能认出那口老井,望着柳树还记得家的大门。
花瓣飘落处处难以遍览,黄莺啼鸣静中更显喧闹。
没有人来探访谈心或沉默,哪里还能述说生活的冷暖。
一生孤独竟是这样的结局,心中的悲伤又何必再提。

注释

红颜:指青春年华。
巩洛:古代指洛阳一带,代指京城。
白首:白头,指年老。
轘辕:崤山以南地区,代指诗人的故乡。
乘春:趁着春天。
故里:故乡。
徐步:缓慢行走。
芳荪:香草名,这里泛指花草。
径毁:小路被破坏。
悲求仲:哀伤失去朋友,求仲为古之隐士,代指友人。
林残:树林凋零。
忆巨源:回忆老师或前辈,巨源为古代名人,代指师长。
见桐:看见梧桐树。
识井:认出老井,比喻记得家乡的标志。
看柳:望着柳树。
知门:知道家门,比喻对故乡的记忆深刻。
花落:花朵凋谢落地。
空难遍:难以走遍所有地方,比喻时光不再。
莺啼:黄莺啼叫。
静易諠:在寂静中更显得响亮。
无人访:没有朋友来访问。
语默:说话或沉默,指交流。
何处叙:在哪里述说。
百年:一生,一辈子。
独如此:孤独地如此度过。
伤心:心中悲伤。
岂复论:何必再谈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返乡时的感伤情怀和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红颜辞巩洛,白首入轘辕”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时间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红颜指年轻貌美之人,白首则是老者,巩洛和轘辕都是古地名,代指时光的流转。诗人在返乡途中,乘着春风重访故里,用“徐步采芳荪”来形容他细心而缓慢地走过曾经熟悉的地方,寻找那些已经消逝的美好。

然而,现实总是令人失望,“径毁悲求仲,林残忆巨源”表达了诗人对昔日友情和往事的追念。古道破败,旧林凋零,让人不禁怀念起曾经的伙伴与辉煌岁月。接着,“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两句,以具体景物(如桐树、井水、柳絮和家门)勾勒出诗人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尽管时光已逝,但这些熟悉的景象依然唤起了往日的记忆。

“花落空难遍,莺啼静易諠”则描绘了一种淡定与从容的心态。春天的花朵纷纷扬扬,不可能完全被收集,但莺鸟在静谧中发出了悠长而深远的声音,这或许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寄托,表达了他面对岁月变迁时的平和与接受。

“无人访语默,何处叙寒温”两句,更进一步地描绘出一种孤独与寂寞。没有人来探望,他的心声只能在沉默中埋藏,不知应该到哪里去诉说这份寒冷和温暖。

最后,“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则是诗人的深切感慨。这一生就像这般孤独地走过,百年的岁月里,他的遭遇、情感与回忆难道还需要更多的讨论和解释吗?这样的感叹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悲悯。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故乡风物的描绘,以及个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怀旧情怀和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104)

江总(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 字:总持
  • 生卒年:519~594

相关古诗词

怨诗二首(其二)

新梅嫩柳未障羞,情去恩移那可留。

团扇箧中言不分,纤腰掌上讵胜愁。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尤]韵

怨诗二首(其一)

采桑归路河流深,忆昔相期柏树林。

奈许新缣伤妾意,无由故剑动君心。

形式: 乐府曲辞 押[侵]韵

春日诗

水苔宜溜色,山樱助落晖。

浴鸟沈还戏,飘花度不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春夜山庭诗

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

山疑刻削意,树接纵横阴。

户对忘忧草,池惊旅浴禽。

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