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示孔处厚

我来南经几山过,马行似冲山色破。

风烟席卷嵓穴开,涧花萦回水流左。

悬崖彷佛闻松声,下瞰幽深鸟飞堕。

老夫他年有所归,定结白茅依紫逻。

日高下马古寺门,鱼鼓欣闻脱清饿。

道人碧眼照川谷,云起盘陀藉高坐。

慇勤劝我更莫归,泪鹤啼猿亦相和。

窗前笑唤祁孔宾,世间安用招魂些。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从南方经过了许多山,马儿疾驰仿佛要穿透山色。
风尘弥漫,山岩洞穴被风吹开,涧边花朵随流水弯曲。
悬崖上仿佛传来松涛声,向下望去幽深无比,连飞鸟都会坠落。
将来我若有个归宿,必定选择在紫色山道旁建茅屋。
太阳升高时,我在古寺门前下马,听到鱼鼓声感到欢喜,饥饿也暂时消解。
僧人碧绿的眼睛照亮了山谷,云雾缭绕中他坐在高处禅定。
他恳切地劝我不要急于回归,连鹤鸣猿啼都附和着他的挽留。
窗户前他笑着唤我祁孔宾,世间何必再用招魂这样的仪式。

注释

南:南方。
山色:山间的景色。
紫逻:紫色的道路。
清饿:清贫饥饿。
碧眼:形容僧人的眼睛碧绿。
祁孔宾: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虚构人物。
招魂:古代一种召唤亡魂的仪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南方山脉的景象与心境。开篇“我来南经几山过,马行似冲山色破”两句,以动态的视角展示了诗人乘马翻越连绵山脉的情形,山色的浓淡似乎随着马儿奔跑而变化。

接着,“风烟席卷嵓穴开,涧花萦回水流左”一联,借助自然景观,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意境。风和烟雾交织,使得山石间的洞穴似乎在不断地展现其神秘,而溪中花朵随着潺潺溪水向左侧漂流。

“悬崖彷佛闻松声,下瞰幽深鸟飞堕”两句,则将视线转移到更为险峻的景象。诗人在高耸的悬崖之上聆听着松林间的风声,并俯瞰下方幽深处,鸟儿穿梭其间,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老夫他年有所归,定结白茅依紫逻”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老夫"二字流露出诗人的自谦与淡泊,而"定结白茅依紫逻"则预示着他对未来的安顿有着坚定的打算。

“日高下马古寺门,鱼鼓欣闻脱清饿”两句,描绘了诗人在一座古老的佛寺前下马,聆听着悠扬的鱼鼓声,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这里的"脱清饿"可能是指精神上的解脱或是对物质欲望的超越。

“道人碧眼照川谷,云起盘陀藉高坐”一联,则描写了一位道人的形象,这位道人以其洞察一切的碧眼注视着河谷,而云朵在他盘腿而坐的身边升腾,营造出一种仙风道骨的氛围。

最后,“慇勤劝我更莫归,泪鹤啼猿亦相和”两句中,"慇勤"一词表达了诗人朋友或知己对他不愿归去的劝说,而"泪鹤啼猿亦相和"则是描绘了一种自然界中的和谐共生景象,泪水涟涟的鹤鸟与啼叫的猿猴共同营造出一种平静而和美的氛围。

“窗前笑唤祁孔宾,世间安用招魂些”两句,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对待人生,而"笑唤祁孔宾"则是诗人在窗前与友人相聚的情景。最后一句,则是在反思尘世纷扰,对于那些试图捕捉或召唤灵魂的事物表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深而又不失开阔,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趣的山水田园诗。

收录诗词(180)

晁冲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字用道。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 字:叔用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
  • 生卒年:1094~1097

相关古诗词

挽十六叔父朝散(其一)

惨淡鱼山路,公归膺获麟。

车送逾千两,人哀备百身。

伤心蒿里夜,挥泪竹林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挽蔡晋如

南部清笳咽,东门素旐飞。

如何一老汉,不及二疏归。

宇宙那复见,死生从此违。

吾年未四十,已叹故人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效古别昭德群从

千载一相逢,相见无浃旬。

一生能几别,且复无此身。

昔别尚可惜,此别重惜之。

两髀跨鞍马,非复少壮时。

他人怪康强,自觉筋力衰。

所苦气如缕,所忧命如丝。

死生亦大矣,而乃常别离。

人生一月间,得笑无六七。

朝为众狙喜,莫作枯鱼泣。

已矣泉下人,优哉冢中骨。

形式: 古风

留别江子之

尽室飘零去上都,试于溱洧卜幽居。

不从刺史求彭泽,敢向君王乞镜湖。

平日甚豪今潦倒,少年最乐晚崎岖。

故人鼎贵甘相绝,别后君须寄一书。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