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二十三)

经行林树下,求道志能坚。

既有神通力,振锡远乘烟。

一登四弘誓,至道莫能先。

不贪旷劫寿,何论延促年。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坚定追求佛法修行的场景。首句“经行林树下”描绘了僧人在茂密树林间行走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接着,“求道志能坚”直接点明了僧人的内心状态——对佛法的追求坚定不移。

“既有神通力,振锡远乘烟。”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僧人的非凡修为和超凡脱俗的形象。神通力象征着高深的修行境界,振锡(敲击锡杖)则是一种修行中的仪式动作,乘烟则暗示了僧人超越世俗、飞升入道的意境。

“一登四弘誓,至道莫能先。”“四弘誓”是佛教中菩萨所发的誓愿,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句诗表达了僧人已达到极高的修行层次,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达到了极致。

“不贪旷劫寿,何论延促年。”最后两句揭示了僧人对生命的看法,他不为长久或短暂的生命所困扰,而是专注于追求真理和解脱,体现了佛教中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与超越世俗的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僧人追求佛法、超越世俗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生命和真理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二十四)

封迷昏暗久,徘徊梦里藏。

心尘既未洗,怖沾甘露浆。

慈颜发晖曜,烛我见朝阳。

忽逢善知友,开导益神光。

稍悟心澄静,方厌俗苍茫。

缁徒既肃肃,法侣亦锵锵。

见者心欢喜,归诚向道场。

若存信邪倒,来苦未何殃。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颂六十二首(其二十五)

五欲混神因,六贼乱心色。

幻焰逐情飘,爱网随心织。

铸金虽改秋,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辩,攀猿此焉息。

形式: 偈颂 押[职]韵

颂六十二首(其二十六)

冬狐理丰毳,春蚕绪轻丝。

形骸翻为阻,心识还自欺。

龆龀歌鼓腹,平生少年时。

驱车追侠客,酌酒弄妖姬。

但念目前好,安知后世悲。

惕然一以愧,永与情爱辞。

愿识真妄本,染净自分离。

羞惭滞五盖,焉知同四依。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二十七)

贤人轨玄度,弱丧升虚迁。

师通资自发,神光照有缘。

应变各殊别,圣录同灵篇。

乘乾因九五,逸响亮三千。

法鼓振玄教,龙飞应人天。恬智冥微妙,缥?咏重玄。

盘纡七七纪,嘉运莅中幡。

挺此四八姿,映蔚华林园。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