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五题(其三)蓬池

旷野饮绿水,往往如具区。

尉氏得此景,赐民非自娱。

想成独乐戒,故能与民俱。

阮籍方外豪,徘徊顾梁都。

亦恐感嘉惠,岂特怀壮图。

逸兴果何类,茫茫谁与拘。

度量贮天汉,岂不容葭芦。

兴废未始定,陵谷俄已殊。

昔为凫鹥乡,今为狐鼠庐。

厚泽瘗膏壤,能复滋耕夫。

得利已足喜,怀古安用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尉氏县的自然美景和官民共享之乐,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首句“旷野饮绿水,往往如具区”描绘了尉氏县广阔的田野中,清澈的溪水如同太湖一般美丽,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接着,“尉氏得此景,赐民非自娱”表达了尉氏县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将这份美好与百姓共享,而非独自享受,体现了官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想成独乐戒,故能与民俱”则进一步强调了官员应以百姓的快乐为己任,与民同乐,而非追求个人的享乐。接下来的“阮籍方外豪,徘徊顾梁都”引用阮籍的故事,表达了即使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也难以完全摆脱对故乡和过往的怀念,暗示了诗人对尉氏县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共鸣。

“亦恐感嘉惠,岂特怀壮图”则表达了诗人担心自己会因受到尉氏县的恩惠而心生感激,不仅仅是出于对壮志的追求。接下来的“逸兴果何类,茫茫谁与拘”则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人的兴致与乐趣究竟为何物?是否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并约束它们?

“度量贮天汉,岂不容葭芦”通过比喻,说明尉氏县的治理者胸怀宽广,足以包容各种事物,无论是浩瀚的天河还是柔弱的芦苇。这既是对尉氏县治理水平的高度赞扬,也是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

“兴废未始定,陵谷俄已殊”则提醒人们,事物的兴衰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山川地貌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强调了对变化的警觉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最后,“昔为凫鹥乡,今为狐鼠庐”对比过去和现在,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现状的反思。“厚泽瘗膏壤,能复滋耕夫”则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厚恩泽的感激之情,希望它能再次滋养辛勤的农民。

“得利已足喜,怀古安用吁”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即对尉氏县自然美景和官民和谐关系的赞美,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认为,得到利益本就值得高兴,对于过去的怀念无需过多忧虑,重要的是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收录诗词(724)

黄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字:勉仲
  • 籍贯:延平(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1044-1130

相关古诗词

尉氏五题(其四)啸台

脱身魏晋间,嗣宗南阮英。

长啸写逸兴,偶为台上行。

或带竹林醉,独驾无将迎。

风月乃所友,相投清与明。

微引踵中息,稍从唇齿鸣。

渐渐薄林杪,飘堕令人惊。

忧愤闻而平,贪浊闻而清。

苏门得孙子,答以鸾凤声。

不应乃深应,栖导良自诚。

当悟啸中旨,可传言外情。

台在声不传,万籁徒汝争。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尉氏五题(其五)七贤里

遥想七贤会,空留七贤里。

神交遗形骸,清流外尘滓。

脱略堕险怪,嵇阮两高士。

白视骄法家,红锻傲公子。

所识不及才,或殆或以死。

山公颇适用,选职尤可喜。

立少规不祥,去备忧不轨。

窃恐阮与嵇,于此未能耳。

向秀稍知义,由父谩知止。

酒隐名刘伶,无志君子仕。

王戎贪聚钱,阮咸亟追婢。

观德清流中,二子有臧否。

修短归黄埃,毁誉落青史。

盛世人已非,荒原物空是。

贤者观我吟,聊用择所履。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灵草

五行在万类,惟草最柔弱。

春至忙发生,秋来遽衰落。

如何却有灵,阴制长生药。

金石走或飞,落鼎谁能捉。

若乃赤帝兵,飞走请自缚。

万鍊致妙用,造化犹天作。

中抱阴阳精,浅陋安可度。

莫笑荣复枯,浮生尚堪托。

形式: 古风

岁寒堂

岁寒堂前岁寒柏,接见东君无愧色。

正似屠龙方外人,绿鬓还生未垂白。

酒杯放手情已疏,可鄙当时背文客。

世态何足留齿牙,且践清阴坐幽石。

云门对面如有情,安得青童报消息。

莫使仙人开北扉,见我劳生空汩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