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大唐三百六十州,我暂放閒乘兴游。
瞬息之间知事尽,若论入理更深幽。
共外知识呷清水,总是妄想无骨头。
却归东西山道去,不舍因缘骑牯牛。
后望青山平似掌,前瞻汉水水东流。
试问西域那提子,遗法慇勤无所求。
自入大海归火宅,不觉乘空失却牛。
有人见我归东土,我本元居西海头。
来去自然无障碍,出入生死有何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赞美和个人的自由放纵生活态度。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借“三百六十州”来表达对大唐广阔疆域的自豪,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想。
在第二句“我暂放閒乘兴游”,诗人透露出一种逍遥自在的情怀,似乎在告诉读者,即使是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他也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哲理。
“共外知识呷清水,总是妄想无骨头”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纷争与浮华所持有的超然态度,他认为这些都如同清水一样,不值得过分执着,自己的思想则是轻松自在,没有什么拘泥。
“却归东西山道去,不舍因缘骑牯牛”此处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涯的追求。牯牛常象征着自由不羁,这里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精神自我实现的渴望。
“后望青山平似掌,前瞻汉水水东流”两句,则描绘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景,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感受和深刻体验。
最后,“试问西域那提子,遗法慇勤无所求。自入大海归火宅,不觉乘空失却牛”这几句似乎在探讨生命与宇宙的奥秘,同时也强调了诗人对于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至高点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不详
香山有栴檀,宝山无伊兰。
金山照毛头,毛头百亿宽。
净心空室坐,妙德四方安。
空生知内外,相事付阿难。
如能达此理,无处即泥洹。
无思无念是真空,妙德法身自见中。
应机接物契真智,十方世界总流通。
通达无我无人法,人法不见有行踪。
神识自然无挂碍,廓周沙界等虚空。
不假坐禅持戒律,超然解脱岂劳功。
若能相用语,教君一个诀。
捻取三毒箭,一时总拗折。
田地成四空,五狗牙总缺。
色蕴自消亡,六贼俱磨灭。
阎罗成法王,罗刹成菩萨。
勿论己一身,举国一时悦。
达人知是幻,纵损心亦如。
诸天不免难,况复此阎浮。
须寻无上理,莫更苦踟蹰。
衣食才方足,不用积盈馀。
少欲有涅槃,知足非凡夫。
当来无地狱,现在出三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