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作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我躺着听到细微的雪落却悄然无声,起身出门一看,阶前景象依然如故。
整夜纸窗外明亮得像月亮,多年的粗布被窝比冰还冷。
穿着草鞋的客人踏过我的柴门,戴着斗笠的僧人从竹林院归家。
雪花洁白本就美好,晴天更是宜人,群山在阳光下层次分明,如同妆扮过的美女

注释

卧:躺。
闻:听见。
微霰:细小的雪粒。
却:但是。
无声:没有声音。
阶前:门外台阶前。
不能:无法形容或表达。
纸窗:纸糊的窗户。
明似月:明亮如月光。
布被:棉被。
冷于冰:比冰还冷。
履穿:穿着鞋子。
柴门:简陋的木门。
客:客人。
笠重:斗笠沉重。
竹院僧:竹林中的僧人。
三白:指雪。
自佳:本身就很美。
晴亦好:晴天也很好。
粉黛:比喻山色如美女的妆容。
见层层:显现层次分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的《雪作》,描绘了冬夜降雪时的景象和个人感受。首句“卧闻微霰却无声”写诗人夜间听到轻微的雪粒落地,却悄然无声,营造出静谧的氛围。次句“起看阶前又不能”则写出诗人起身观雪,但室外光线太暗,无法看清的情景。

第三句“一夜纸窗明似月”,运用比喻,形容雪光映照在纸窗上,明亮如月,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雪的皎洁。第四句“多年布被冷于冰”则通过个人体验,写出雪后被褥的寒冷,进一步渲染了冬夜的严寒。

第五、六句“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描绘了来访者踏雪而至,僧人戴笠归来的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最后一句“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总结全诗,表达诗人对雪景的喜爱,认为无论是雪本身还是雪后的晴天,以及雪后山峦的美景,都令人喜爱,层次分明,如画卷般美丽。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夜的宁静与寒冷,以及雪后世界的清新之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收录诗词(614)

曾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茶山居士。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字:吉甫
  • 籍贯: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
  • 生卒年:1085--1166

相关古诗词

雪晴

衾裯一夜冷于冰,雪事心知作得成。

自起穴窗看不见,却来攲枕听无声。

下床走报童心喜,开户惊呼老眼明。

晴日垂檐白银塔,怪奇亦复可怜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喻子才提举招昌源观梅倦不克往苏仁仲有诗次韵

问公何许看花回,剩说郊坰十里梅。

树杂古今他处少,枝分南北一齐开。

昌源已办行厨去,离渚犹须使节来。

况复兰亭公所葺,清流九曲要传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寒食与客游东湖

官曹颜状满尘埃,负郭陂湖眼为开。

春色少留如过客,赏心多病只寒灰。

黄童白叟喜相告,皂盖朱幡能一来。

日暮游人归去尽,沙头鸥鹭与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寒食只旬日间风雨不已

年光胡不少留连,熟食清明又眼前。

敢望深宫传蜡烛,可堪小市禁炊烟。

满城风雨无杯酒,故国松楸欠纸钱。

老病心情冷时节,只将书策替幽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