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寿畏不永,烧金希长年。
积土培枯根,自谓松柏坚。
南陌试腰袅,西楼歌婵娟。
岂知蔓草中,日日开夜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于濆的《烧金曲》。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永恒追求的深刻感慨。
"天寿畏不永,烧金希长年" 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主题:天赋的寿命是有限且令人敬畏的,因此诗人希望通过烧金来获得长生,这里的“烧金”可能是指古人追求长生的方术之一,反映出诗人对永恒生命的渴望。
"积土培枯根,自谓松柏坚" 这两句则是通过积累泥土、滋养枯竭之根来比喻自己像松柏一般坚韧不拔。松柏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坚持,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像这些植物一样,经历风霜而依然屹立。
"南陌试腰袅,西楼歌婵娟" 这两句通过描写南郊的细腰驼(一种供人骑乘的动物)和西楼上的歌声,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这里的“试”和“歌”都是动作,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享受和赞叹。
"岂知蔓草中,日日开夜泉" 最后两句则是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出发,指出即使在不起眼的野草之中,每天都有泉水涌流。这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生命力旺盛的一种象征,也可以看作诗人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着不为人知价值的发现和赞美。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对生命短暂的忧虑,对长生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界中生命力和美好的一种赞赏。
不详
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耕者戮力地,龙虎曾角逐。
火德道将亨,夜逢蛇母哭。
昔日望夷宫,是处寻桑谷。
汉祖竟为龙,赵高徒指鹿。
当时行路人,已合伤心目。
汉祚又千年,秦原草还绿。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
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
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
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
会稽山上云,化作越溪人。
枉破吴王国,徒为西子身。
江边浣纱伴,黄金扼双腕。
倏忽不相期,思倾赵飞燕。
妾家基业薄,空有如花面。
嫁尽绿窗人,独自盘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