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馆(其一)

下马开门日已沈,旋寻村路乞樵灯。

隔云吠去谁家犬,踏月归来何处僧。

潭上风生千嶂吼,枕前泉落一床冰。

呼儿笑问今宵事,身在危峰第几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山中馆舍的静谧与神秘之感。首句“下马开门日已沈”以动态开篇,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归途中的景象,日落时分,诗人卸鞍下马,推开山馆的门扉,静谧的夜晚悄然降临。接着,“旋寻村路乞樵灯”,诗人寻找着村路上的灯火,为夜行提供一丝光亮,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的细心与生活智慧。

“隔云吠去谁家犬,踏月归来何处僧”两句,通过犬吠和僧人归来的场景,营造出山间夜晚的宁静与神秘。犬吠声从云层中传来,仿佛是远处村庄的回应;而僧人踏着月色归来,则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气息。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示了山中生活的独特韵味。

“潭上风生千嶂吼,枕前泉落一床冰”则进一步渲染了山馆环境的清冷与壮丽。潭水之上,山风呼啸,千嶂之间似乎有野兽的咆哮,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而诗人枕边的泉水声,如同滴落在床前的冰块,既清凉又宁静,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纯净与和谐。

最后,“呼儿笑问今宵事,身在危峰第几层”以对话的形式结束全诗,诗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既体现了生活的温馨,也流露出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好奇与探索精神。通过询问“身在危峰第几层”,诗人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深刻感知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中夜宿的生动画面,既有自然景观的壮美,也有生活细节的温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738)

徐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字:仲车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 生卒年:1028—1103

相关古诗词

宿山馆(其二)

且喜破窗明有月,不嫌坏壁暗无灯。

解衣就枕方成寐,渡涧穿林忽梦僧。

一榻寒云身卧水,半宵急雨竹敲冰。

鸡鸣未晓鞭驴去,回顾烟岚叠万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宿山馆(其三)

烟萝断处初逢舍,云竹疏时忽见灯。

崄磴未归樵坞叟,破庵已去诵经僧。

暗龙吟罢庭无月,寒狖啼来谷有冰。

君看床头铁鳞甲,雨痕苔晕几千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宿山馆(其四)

倦客待沽山下酒,饥童先上灶头灯。

行经怪穴思防虎,坐听疏钟欲访僧。

手弄一张琴似铁,匣藏三尺剑如冰。

调高器古无人伴,身上烟霞空几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宿山馆(其五)

好勇不须探虎穴,爱奇何用点犀灯。

当求义路勤行己,休把福田閒问僧。

一榻静无尘世物,半宵浑似玉池冰。

起来题作清心馆,此去泥污千万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