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人生特寄耳,何往非萍蓬。
世挟智反愚,予谓拙乃工。
渊明有姱节,高迈疏与龚。
大抵豪杰士,所见自略同。
箪瓢非遂穷,轩冕岂真通。
倘不达至理,冥雾将奚从。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刘黻所作,属于《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中的第六首。从内容上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以及智慧与愚昧关系的独到见解。
"人生特寄耳,何往非萍蓬。" 这两句用“寄耳”比喻生命短暂无常,如同飘零的萍蓬没有固定之所,表达了对生命易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世挟智反愚,予谓拙乃工。" 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智慧与愚昧的看法,他认为在世界上,人们往往将智慧误用或过度追求,最终导致愚蠢,而他自己却认为真实的无为是最大的智慧。
"渊明有姱节,高迈疏与龚。" 这两句中,“渊明”指的是东汉时期的隐士嵇康,他以清廉自守而著称;“高迈”、“疏”和“龚”则是古代的隐逸之人。这几位都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代表了超脱世俗、坚持个性与节操的生活态度。
"大抵豪杰士,所见自略同。" 这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不论是豪迈还是隐逸,只要是真正有见识的人,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都大体相似。
"箪瓢非遂穷,轩冕岂真通。" 箪瓢是一种简陋的饮食器具,而轩冕则是贵族的车辆。这两句意在说明,即便是最贫困的人,也不必然生活得像箪瓢一样;同样,即便享有尊贵如轩冕,亦未必真正通达人生。
"倘若不达至理,冥雾将奚从。" 这两句表明,如果不能领悟最根本的道理,那么心灵就像被迷雾所笼罩,无法找到方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强调了个人对于生活态度、智慧与节操的重视,以及对于世俗价值观的质疑。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生命真谛的追求。
不详
静对松竹枝,一尘无相干。
饮酒不至醉,读书匪求官。
畦瘠多种菊,采采亦可餐。
衣冠背时样,笔砚同岁寒。
但求圣贤心,肯效儿女颜。
纷纷往来者,笑我柴门关。
平生抱狷介,深愧唾面娄。
蒿莱常闭门,与世疏应酬。
奈何世患稔,鲠鲠如马周。
颠顿亦良苦,饥羸非所忧。
皇路益以榛,忍作寒蝉俦。
口祸渺无际,困辱祗自求。
高山与流水,妙趣归之琴。
吾愧学未成,匪叹无知音。
但向胸中会,毋劳指下寻。
种菊或可茹,得酒聊复斟。
穷达非所期,动静一以钦。
发为琴之声,邈矣天地心。
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
昔有董仲舒,三载不窥园。
道味归肝脾,遑恤厨无烟。
家贫未为贫,有书足可研。
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言。
勿叹师友寂,日日亲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