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缘槩师见示草书千字文并名公所赠诗序

佛繇西域渐中土,欲使群心皆鼓舞。

若颛梵语及胡书,昧者虽从明孰与。

其徒往往多材能,暗结时贤为外助。

远公自昔来庐山,誇逞莲花邀社侣。

吁嗟君子遭乱邦,舍此未知何处去。

迩来一行善记览,齧破乾坤寻历数。

或攻文苑掠芬香,辞则贯休笔怀素。

其馀曲艺与小诗,布在人间难悉数。

贤豪大抵多怜才,引致门墙无龃龉。

其人既重法亦尊,羽翼大成根本固。

我缘山谷见不远,缁褐憧憧尽愚鲁。

坐量此去朋党衰,纤缟焉能拒强弩。

去年有使自番阳,手藉一函来我所。

发函乃是缘槩书,千字满前云缕缕。

众人饱食已用心,欲噍伯英肥美处。

当时名士嘉其能,长序短篇联绣组。

因思幅员千万里,如师之能更几许。

以儒辅释日益多,何恤区区一韩愈。

形式: 古风

翻译

佛像从西域渐渐传入中原,想要激发大众的热情。
如果只专注梵语和胡书,不明就里的人即使跟随光明又能怎样。
他的门徒通常多才多艺,秘密结交当代贤人作为外部支持。
远公自古以来就在庐山,夸耀莲花邀请同道朋友。
哎,君子身处乱世,除了这里,还能去哪里呢。
近来他广泛阅读,深入探究天地间的规律。
有时他攻读文学,汲取精华,如贯休、怀素的笔墨。
其余的技艺和小诗,散落在人间难以尽数。
贤能之人大多爱才,他门下没有矛盾冲突。
此人既重视佛法又尊重人才,根基稳固。
我因山谷之阻,未能深识,只见僧俗皆愚钝。
预计这样的环境,朋党势力会减弱,怎能抵挡强弩。
去年有使者从番阳来,带来一封书信到我这里。
打开信封,里面是概要文章,字字如云,内容丰富。
众人已饱读诗书,期待品味其中精华。
当时的名士赞赏他的才能,长篇短文连篇累牍。
由此想到广袤的疆域,像他这样的才能又能有多少。
儒学辅助佛教的风气日盛,何必忧虑小小的韩愈。

注释

佛繇:佛像。
西域:西部边疆。
渐:逐渐。
中土:中原地区。
颛:专一。
梵语:梵文。
胡书:胡地文字。
昧者:不明事理的人。
材能:才能。
暗结:秘密结交。
时贤:当代贤人。
外助:外部支持。
庐山:江西庐山。
誇逞:夸耀。
莲花:佛教象征。
社侣:同道朋友。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乱邦:乱世。
舍此:除了这里。
善记览:善于阅读。
齧破:深入探究。
乾坤:天地。
历数:规律。
文苑:文学领域。
掠芬香:汲取精华。
贯休:唐代诗人。
怀素:唐代书法家。
曲艺:各种技艺。
小诗:短诗。
悉数:一一列举。
贤豪:贤能人士。
怜才:爱惜人才。
门墙:门下。
龃龉:矛盾。
法亦尊:佛法也受尊重。
羽翼:影响力。
根本固:根基稳固。
山谷:地理障碍。
愚鲁:愚钝。
坐量:预计。
朋党:政治集团。
纤缟:细薄的丝织品。
强弩:强劲的弓箭。
番阳:古代地名,今江西鄱阳。
手藉:亲手携带。
伯英:指东汉书法家张芝。
肥美处:精华之处。
嘉其能:赞赏他的才能。
长序短篇:长篇短文。
联绣组:连篇累牍。
幅员:地域范围。
如师之能:像他的才能。
更几许:又有多少。
儒辅释:儒学辅助佛教。
日益多:越来越普遍。
何恤:何必忧虑。
区区:小小的。
韩愈:唐代文学家。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觏所作,题目为《答缘槩师见示草书千字文并名公所赠诗序》。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佛学及西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文人间的交游与文学创作的情况。

“佛繇西域渐中土,欲使群心皆鼓舞。”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从西域传入中土,希望它能够激励和启迪人们的心灵。

“若颛梵语及胡书,昧者虽从明孰与。”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梵文(梵语)和胡人的文字,即印度的佛教经典和西域的文献。诗人认为即使是愚昧无知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启示。

“其徒往往多材能,暗结时贤为外助。” 这几句描绘了一些才华横溢、能够帮助当世贤达的人物形象,他们在背后支持着时代的杰出人才。

“远公自昔来庐山,誇逞莲花邀社侣。” 远公可能是指一位隐居在庐山的高士,他用美丽的莲花比喻自己的修养,并吸引同道者加入。

“吁嗟君子遭乱邦,舍此未知何处去。”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身处动荡时世的君子们的担忧,他们如果离开这里,又不知应该前往何方。

接下来的几句:“迩来一行善记览,齧破乾坤寻历数。或攻文苑掠芬香,辞则贯休笔怀素。” 描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古籍的深入研究。

“其馀曲艺与小诗,布在人间难悉数。” 这句话强调了诗人广泛的文学成就,他的作品散布在世间,不胜枚举。

后面的几句:“贤豪大抵多怜才,引致门墙无龃龉。其人既重法亦尊,羽翼大成根本固。” 描绘了一种文人的理想状态,即文学和道德的双重追求,使得个人品格和社会地位都得到巩固。

最后,“我缘山谷见不远,缁褐憧憧尽愚鲁。坐量此去朋党衰,纤缟焉能拒强弩。”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内心的自省,以及面对复杂社会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困惑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文化、西域学术以及文学创作等多个层面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同时,它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于文人交游和个人修养的重视。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逸少曾留玩,人因唤右军。

鸟名加爵号,不离羽毛群。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文]韵

感义

懊恼常人只好儒,古来忠义出屠沽。

试将朱亥相伦拟,几个衣冠是丈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感叹二首(其二)

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

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

出言到口角,缩舌悔恨并。

自省犹若此,况乃蚩蚩氓。

故知当今贤,未有非簪缨。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感叹二首(其一)

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

道成不见取,贫贱谁之由。

陛楯拥尧舜,廊庙居伊周。

面对岂无说,咫尺路阻脩。

浮云关太虚,白日光逆流。

嗟尔临人者,蔽贤天所仇。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