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二首(其二)

学书不觉夜,但怪西窗暗。

病目故已昏,墨不分浓淡。

人生不自知,劳苦殊无憾。

所得乃虚名,荣华俄顷暂。

岂止学书然,作铭聊自鉴。

形式: 古风

翻译

学习书法时竟不知夜深,只觉得西窗光线昏暗。
视力不佳使我看不清字迹,墨色浓淡都难以分辨。
人往往不自知,即使劳苦也毫无怨言。
所获得的不过是虚名,荣华富贵转瞬即逝。
这岂只是学书如此,刻铭自省也是必要的警戒。

注释

学书:学习书法。
不觉夜:不知不觉到了深夜。
怪:感到奇怪。
西窗暗:西边的窗户光线昏暗。
病目:视力不好。
故已昏:因此已经模糊不清。
墨不分浓淡:无法分辨墨色的深浅。
人生:人生。
自知:自我认知。
劳苦:辛劳困苦。
殊无憾:完全没有遗憾。
所得:所得到的。
虚名:空洞的名声。
荣华:荣华富贵。
俄顷暂:瞬间即逝。
岂止:岂止是。
铭:铭文,自省的警句。
聊自鉴:姑且作为自我反省的借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学书二首(其二)》。诗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夜晚专心致志学习书法的情景,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只觉得西窗光线昏暗。他提到自己的视力不佳,以至于墨色的浓淡都难以分辨。然而,尽管如此,诗人并未感到劳累或遗憾,因为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

诗人进一步反思,意识到人生的许多成就,如虚名和荣华,都是短暂的。他以自己的书法学习为例,警醒自己,这种对学问的追求不应仅仅为了表面的赞誉,而应是自我提升和内心满足的过程。最后,他以“岂止学书然”表达出这种认识的普遍性,无论做什么,都不应仅追求外在的名利,而应有更深的自我省察和人生体悟。整首诗语言质朴,寓理于事,富有哲思。

收录诗词(1170)

欧阳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字:永叔
  • 号:醉翁
  •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
  • 生卒年:1007-1072

相关古诗词

学书二首(其一)

苏子归黄泉,笔法遂中绝。

赖有蔡君谟,名声驰晚节。

醉翁不量力,每欲追其辙。

人生浪自苦,以取儿女悦。

岂止学书然,自悔从今决。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宝剑

宝剑匣中藏,暗室夜常明。

欲知天将雨,铮尔剑有声。

神龙本一物,气类感则鸣。常恐跃匣去,有时暂开?。

煌煌七星文,照曜三尺冰。

此剑在人间,百妖夜收形。

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

试以向星月,飞光射搀枪。

藏之武库中,可息天下兵。

柰何狂胡儿,尚敢邀金缯。

形式: 古风

明妃小引

汉宫诸女严妆罢,共送明妃沟水头。

沟上水声来不断,花随水去不回流。

上马即知无返日,不须出塞始堪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再和明妃曲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誇。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