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几人同去谢宣城,未及酬恩隔死生。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前往谢宣城以还旧恩的情景,但却未能实现,反而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悲凉。唯有夜间鸣叫的猿猴似乎理解了诗人的哀伤之情。"峄阳溪路第三声"则是借用古代行程中以打猎为号角次数来计算距离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深远和遥不可及的感觉。
从艺术性来说,这首诗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烘托情感,通过夜猿的鸣叫与峄阳溪路的第三声,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又深邃的情境。同时,诗中的"酬恩隔死生"和"客恨"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因缘未了而生的哀愁。
总体来说,这是一首充满了怀旧情绪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念之作。
不详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献策不得意,驰车东出秦。
暮年千里客,落日万家春。
独将支遁去,欲往戴颙家。
晴野人临水,春山树发花。
黄花西上路何如,青壁连天雁亦疏。
为报长卿休涤器,汉家思见茂陵书。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