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蓝田路作

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

苍苍县南道,去途从此始。

绝顶忽上盘,众山皆下视。

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

朝经韩公坡,夕次蓝桥水。

浔阳近四千,始行七十里。

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停下马车询问前方的路,道路藏在秋天的云彩中。
苍茫的县南道路上,我将从这里开始行程。
突然登上山顶回望,众山都在脚下显得矮小。
向下看去,无数山峰如同波浪般起伏。
早晨经过韩公坡,傍晚时停留在蓝桥边的河水旁。
浔阳城距离这里有将近四千里,而我才走了七十里。
人和马都疲惫不堪,辛苦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注释

停骖:停下马车。
前路:前方的道路。
苍苍:形容广阔无边的样子。
县南道:县南的道路。
绝顶:山顶。
下视:向下看。
千万峰:形容山峰众多。
峰头:山峰的顶端。
浪起:像波浪一样起伏。
朝经:早晨经过。
夕次:傍晚停留。
蓝桥水:蓝桥附近的河水。
浔阳:古代地名,今江西九江。
近四千:将近四千里。
始行:开始行走。
七十里:七十里路程。
人烦:人感到疲倦烦躁。
马蹄跙:马行走困难。
劳苦:劳累辛苦。
已如此: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景象和心情,语言平实而富有画面感。开篇“停骖问前路”即设定了一种寻觅与疑惑的氛围,“路在秋云里”则将自然景物与行进的方向联系起来,给人以神秘感。

“苍苍县南道”一句,通过对道路的描绘,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紧接着,“去途从此始”表明了诗人旅程的开始,给人一种新的起点与期待。

“绝顶忽上盘”、“众山皆下视”两句,则是通过对山势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后的壮观景象和心胸开阔之感。特别是“峰头如浪起”,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连绵不断的群山,更蕴含着一种动态美,仿佛山峰也在波动。

后半首诗转向日常旅途中的具体情节,“朝经韩公坡”、“夕次蓝桥水”两句,通过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变换,展示了行程的推进。紧接着“浔阳近四千,始行七十里”则透露出旅途的艰辛与漫长。

最后,“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两句,以直接而真切的笔触,表达了旅途中人的烦恼和马匹的疲惫,以及这种劳顿之感的深重。这样的结束,不仅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沉郁,更显现出诗人对旅途生活的一种深刻体验与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真实感受,同时也反映出了唐代文人的旅行生涯和他们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初除户曹喜而言志

诏授户曹掾,捧诏感君恩。

感恩非为己,禄养及吾亲。

弟兄俱簪笏,新妇俨衣巾。

罗列高堂下,拜庆正纷纷。

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

喧喧车马来,贺客满我门。

不以我为贪,知我家内贫。

置酒延贺客,客容亦欢欣。

笑云今日后,不复忧空尊。

荅云如君言,愿君少逡巡。

我有平生志,醉后为君陈。

人生百岁期,七十有几人。

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

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

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

形式: 古风

初授拾遗

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

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

况余蹇薄者,宠至不自意。

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

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

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

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

形式: 古风

初领郡政衙退登东楼作

鳏茕心所念,简牍手自操。

何言符竹贵,未免州县劳。

赖是馀杭郡,台榭绕官曹。

凌晨亲政事,向晚恣游遨。

山冷微有雪,波平未生涛。

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直下江最阔,近东楼更高。

烦襟与滞念,一望皆遁逃。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别元九后咏所怀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