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
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
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过鹿门作》。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借景抒情,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赞美自然之美的意境。
“鹿门埋孟子”,此句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沉浮,鹿门是古代名士孟子的墓地,通过这处景物,诗人表达了对过往文化遗迹的怀念和对过去智者的缅怀。
“岘首载羊公”,则是借用传说中的故事来映衬自然之美。羊公即羊尊,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能够乘云游走,被诗人用来比喻山川的壮丽和自然界的神奇。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这两句是对景色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万古千秋形容时间之长久,而青山明月则是自然美景的一种象征,通过这种美景,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意境。
“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此处诗人提及了政治与文学。襄沔、洞庭都是地名,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和创作已经超越了常规的界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最后两句则是对行者之情的抒发。尘路指的是世间的烦恼与纷争,而诗人却不愿意去看这些,转而沉浸于自然界的声音中——松声和风声,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向往。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展现了一种超脱凡尘、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四邻无俗迹,终日大开门。
水晚来边雁,林秋下楚猿。
一家随难在,双眼向书昏。
沈近骚人庙,吟应见古魂。
外事休关念,灰心独闭门。
无人来问我,白日又黄昏。
灯集飞蛾影,窗销迸雪痕。
中心自明了,一句祖师言。
夫子垂竿处,空江照古台。
无人更如此,白浪自成堆。
鹤静寻僧去,鱼狂入海回。
登临秋值晚,树石尽多苔。
小谏才埋玉,星郎亦逝川。
国由多聚盗,天似不容贤。
兵火焚诗草,江流涨墓田。
长安已涂炭,追想更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