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凤翅山悬泉寺

秋山晚景凉,幽路转石壁。

稍知步武峻,渐与鸡犬隔。

层崖恃我西,悬瀑垂百尺。

崩腾捣重泓,昼夜碎圭璧。

天寒行已深,岭转客暂息。

最爱下山泉,潺潺马蹄侧。

重门敞幽寺,台殿互开辟。

野僧三四人,披衣出迎客。

阴阴修竹静,下有神龙宅。

泓澄一亩泉,黯黯万古色。

翛然改瞻视,异物如不隔。

萧萧毛发疏,伫立动神魄。

云低秋天阴,木落山日夕。

房寒灯火青,夜久人语寂。

通宵淡无梦,起望晓天白。

山川接周韩,清洛去不极。

我无轩冕意,野性自夙昔。

尘埃阻幽好,奔走愧谋食。

偷闲到丘壑,便欲老泉石。

君有在笼鹤,岂愿潜六翮。

将归且复止,既去缓吾策。

寄语山中人,行当蜡双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山中幽静的景象,诗人借由对自然美景的描述,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和超脱世俗的心境。

诗中的“秋山晚景凉,幽路转石壁”两句,设定了一个寒冷而又寂静的秋季山中场景。紧接着,“稍知步武峻,渐与鸡犬隔”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远和超然。

“层崖恃我西,悬瀑垂百尺”描绘了山势的险峻和瀑布的壮观,通过这些自然景象,强化了诗人隐逸的氛围。接下来的“崩腾捣重泓,昼夜碎圭璧”则是对水声的刻画,水流冲击岩石的声音,如同天然的音乐,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的意境。

诗中还有一系列关于寺院和僧人的描写:“重门敞幽寺,台殿互开辟。野僧三四人,披衣出迎客。”这些景象展示了一个宁静而又神圣的地方,诗人对这里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最爱下山泉,潺潺马蹄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中小溪流水声音的喜爱,这种声音仿佛能够洗净尘世的喧嚣。紧接着,“阴阴修竹静,下有神龙宅”则是对竹林和传说中的神龙居所的描绘,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宁静。

“泓澄一亩泉,黯黯万古色”中,“泓澄”形容水清澈见底,而“黯黯万古色”则是对历史长河中那种不为人知的沉淀颜色的赞美。下文“翛然改瞻视,异物如不隔”表达了诗人在山林间,对周围景象的观察和体验,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接下来的“萧萧毛发疏,伫立动神魄”则是对风声和草木摇曳的声音描写,以及这种声音如何激发诗人的灵魂。紧接着,“云低秋天阴,木落山日夕”则是对秋天景色的进一步刻画。

“房寒灯火青,夜久人语寂”中,诗人在深夜的寺院里,感受到的是一种异常的寂静和孤独。紧接着,“通宵淡无梦,起望晓天白”则是对一夜之间,没有梦境,只有对清晨天色的期待。

“山川接周韩,清洛去不极”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尘世的自然之美的向往,这种向往没有尽头。紧接着,“我无轩冕意,野性自夙昔”则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坦白,诗人本身就不喜欢官场生活,而是享受山林间的自由和自然。

“尘埃阻幽好,奔走愧谋食”中,“尘埃”象征着世俗的喧嚣与污染,而“幽好”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紧接着,“偷闲到丘壑,便欲老泉石”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自然中找到宁静,愿意终老于此。

最后,“君有在笼鹤,岂愿潜六翮。将归且复止,既去缓吾策”是对友人的问候和自己内心的独白,诗人询问朋友是否愿意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归隐的犹豫不决。

全诗结束于“寄语山中人,行当蜡双屐”,这句是对山中人的告别之言,也是对自己的期许,希望能够像蜡烛一样坚持自己的选择,即使环境艰难也要保持初心。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宿合溜驿

空庭野雀噪,客至休我驹。

尽日冲尘沙,解裘振裳裾。

荧荧青灯光,夜永寒堂虚。

破窗见星斗,明月照广除。

搆火旋烹煎,妻儿具盘盂。

强饭一为饱,困眠体微舒。

嗟我山野姿,懒拙与世疏。

如何强所难,妄蹑仕进途。

已习未易舍,欲行倦驰驱。

悲哉不早计,既晚空嗟吁。

形式: 古风

宿州

野云不作雪,仲冬气犹蒸。

岸雨湿枯柳,北风生浪声。

昨日饮我者,主人出金觥。

酒薄亦足醉,青蛾惯逢迎。

纷纷舟车地,主吏困怨憎。

樽罍备人事,起论爱客诚。

世途聊复尔,物态恶分明。

十年五往返,抚事感飘零。

形式: 古风

宿龟山寺下赠旻师

淮流赴海何时穷,我生飘泊西复东。

山中老僧旧相识,惊我非复当时容。

三年历遍百忧患,迁就汲汲如飞鸿。

人生易老古所叹,如我安得颜长红。

尘埃漫灭旧题壁,枝叶已拱当时松。

我方奔走师已老,更念别此何时逢。

眼看故旧怀抱好,宴坐不觉听山钟。

长淮月高人语绝,惟有塔铃鸣夜风。

形式: 古风

宿泗州戒坛院

楼上鸣钟门夜扃,风檐送雨入疏棂。

老僧坐睡依深壁,童子持经守暗灯。

千里尘埃长旅泊,五年忧患困侵凌。

谁知避世天然子,一见禅翁便服膺。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