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示友人杂诗(其三)

俗学牵缠醉不醒,而今指破与君听。

沉迷传注何殊蠹,依仿科条即是伶。

过辙却来寻轨道,辞家翻去傍门庭。

宣尼若晓今人学,应悔当时著六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探讨了学术研究中的迷误与真谛。诗人王慎中通过对比“俗学”与“真知”,揭示了学术追求中的陷阱与出路。

首联“俗学牵缠醉不醒,而今指破与君听。”开篇即点明了“俗学”的束缚与迷惑,如同沉醉于酒中无法自拔,需要有人拨开迷雾,揭示真理。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告,也是对读者的警醒。

颔联“沉迷传注何殊蠹,依仿科条即是伶。”进一步阐述了“俗学”的本质。传注如同蛀虫,侵蚀着学者的心智;依循固定的规则和条框,就如同傀儡戏中的木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学术研究中常见的误区。

颈联“过辙却来寻轨道,辞家翻去傍门庭。”则指出了一种看似努力实则偏离正道的现象。人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很久,却又试图回到正确的路径上,或是转向旁门左道寻求所谓的捷径。这种行为反映了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难以找到真正的自我。

尾联“宣尼若晓今人学,应悔当时著六经。”以孔子为例,表达了对当前学术风气的反思。如果孔子能够看到当今学者的学习状态,可能会后悔当初撰写《六经》。这不仅是对孔子的假设性评价,更是对当下学术界的一种批判,暗示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剖析了学术研究中的种种迷误,并提出了对真知的追求。它不仅是一首对友人的劝诫之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鼓励人们跳出传统框架,追求独立思考与真正意义上的学问。

收录诗词(1007)

王慎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论学示友人杂诗(其四)

天付于人有此身,此身用处是元神。

眼底自能分黑白,舌端也会别咸辛。

求添一物偏多事,巧出千般总离真。

但信本来浑具足,先生何用太谆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论学示友人杂诗(其五)

汩没近儒文义教,一生机枉速飘风。

却行翻讶身居后,两听虚疑耳不聪。

神化何曾离日用,经纶元只在渊衷。

从今游衍高明地,始免徽缠与棘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论学示友人杂诗(其六)

至道之精岂着言,聊将言语订迷顽。

心思起处先离位,声色大时更没关。

昭氏鼓琴成毁际,轮人斲木苦甘间。

此语诸君如善听,清源山即是尼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论学示友人杂诗(其七)

埋没精神钻故纸,世儒拘陋信堪羞。

专从事业尊尧舜,直以能多识孔丘。

悬想一生思出位,劳心终日困旁求。

沉绵此疾真成痼,苦口良方谁为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