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有经遮眼明窗下,无事干怀白昼长。
自拾松枝烧歙钵,看人终日竞头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静谧环境中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首句“有经遮眼明窗下”,以“经”象征着佛教的教义和智慧,诗人坐在明亮的窗下阅读佛经,仿佛在心灵的窗户中窥见了宇宙真理,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知识的渴求。次句“无事干怀白昼长”,描述了诗人内心无杂念,时间仿佛在悠闲中缓缓流逝,白昼也因此显得格外漫长,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生活。
接着,“自拾松枝烧歙钵”,诗人亲自采集松枝点燃,或许是为了净化心灵或是进行某种仪式,而“歙钵”则可能指的是用于盛放食物或茶水的器具,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现了其生活的简朴与专注。最后,“看人终日竞头忙”,诗人观察到外界人们整天忙碌不休,似乎在追求某种目标,而自己却能在此刻享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淡然态度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个人与他人的生活方式,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自由的哲学思考。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道人门冷如秋色,竟日曾无俗驾来。
近为耽诗成癖好,寒窗夜作老猿哀。
秀岭高峰咫尺间,青松常伴白云闲。
中秋同玩洞庭月,谁道山家不往还。
老来心地烂如泥,卜得胥湖作虎溪。
七十二峰烟浪阔,听他游子路头迷。
去年西坞得相寻,雪竹霜竹一径深。
圆屋青灯闻妙语,使人灰尽一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