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国清处谦

三江风浪隔天台,想见当时赋咏才。

近有高僧飞锡去,更无馀事出山来。

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

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三江的风浪阻隔了天台,想象那时的文人才子吟咏诗篇。
最近有位高僧带着锡杖离去,不再有人闲事离开山中返回。
猴子们清晰地窥视着香火,日月在不断的变迁中化为劫灰。
我想要与人谈论真实的佛法,东林寺何必拒绝像刘雷那样的人来访呢。

注释

三江:指长江、黄河、珠江等三条大江。
天台:指天台山,古代著名的佛教圣地。
高僧:修行高深的僧侣。
飞锡:僧人出行携带的锡杖,象征着僧人的云游。
历历:分明的样子,形容猴子清楚地观察。
香火:寺庙中的香烛,象征信仰和祭祀。
实相: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质或佛法的真理。
东林:东林寺,位于江苏,历史上以禅宗著名。
刘雷: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人物,这里泛指有学问或修行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往昔情谊的珍视。全诗以三江风浪隔绝天台起兴,想象古时赋咏才子,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向往之情。

“近有高僧飞锡去,更无馀事出山来”两句,描写了高僧离去后山中更显得宁静,似乎只有僧人才能达到这种出世的境界。这里的“高僧”不仅指佛教中的高级僧侣,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两句,则通过猿猱(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通灵的动物)对香火的好奇和日月更替带来的历史沧桑,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相约,探讨生命和宇宙的真谛。这里的“东林”可能指的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聚集之地,而“谢刘雷”则是对朋友的一种礼貌说法,表示不必客气。

整首诗语言古朴,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的描绘,抒写了诗人对于友情、哲理以及超脱尘世的向往。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寄育王大觉禅师

单已安那示入禅,草堂难望故依然。

山今岁暮终岑寂,人更天寒最静便。

隐迹亦知甘自足,凭心岂吝慰相怜。

所闻不到荆门耳,人老禾新又一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胜之运使

萧然生事委江皋,壮士何尝似钓鳌。

千里得书来见约,一朝乘兴去忘劳。

已将流景休谈笑,聊为知音破郁陶。

正是东风将欲发,湖山春色助挥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寄致政吴虞部

白鸥生意在沧波,不为风尘有网罗。

年抵冯唐初未半,才方疏广岂能多。

孤清楚国知谁继,遗爱郴人想共歌。

嗟我欲归真未晚,雪舟乘兴会相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寄袁州曹伯玉使君

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

湿湿岭云生竹箘,冥冥江雨熟杨梅。

政成定入邦人咏,诗就还随驿使来。

错莫风沙愁病眼,不知何日为君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