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生活的图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展现了边疆地区由汉人到胡人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冲突。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这两句描绘了一片荒凉的边塞景象,曾经繁华的地带现在已被沙漠覆盖,汉族人民不再有人迹。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这里写出了边疆地区现实的军事布局和民族构成的变化,胡人(泛指非汉族群体)成为主导力量,汉将被迫另建防御工事以应对可能的威胁。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这两句表达了边疆地区的人口消亡和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度减弱,每年的节日仍旧派遣使者到达遥远的西部京城。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这里揭示了一种文化上的同化现象,胡人入侵并与当地女子通婚,其后代一部分学习了汉族语言和文化。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胡人过去不习农耕,现在却开始模仿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粮食作物。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作者通过对比胡人现在穿着华丽的锦衣和过去穿着粗犷的皮毛服装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未来战争可能性的担忧。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这里描写胡人学习汉族的丝绸生产技术,并用这些丝织品制作华美的帐幕和旗帜,展示了文化交流的深入。
最后两句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描绘了一种生活中的融合景象,边塞上空响起的是山鸡的叫声,而遥远的洛阳城中,却有家家户户学习胡人音乐和乐器,这种文化上的互相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的一面。
整首诗通过对比汉胡两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战争带来的变迁,展现了边塞地区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不详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自去射虎得虎归,官差射虎得虎迟。
独行以死当虎命,两人因疑终不定。
朝朝暮暮空手回,山下绿苗成道径。
远立不敢污箭镞,闻死还来分虎肉。
惜留猛虎着深山,射杀恐畏终身闲。
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
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
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
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
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
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晓气生绿水,春条露霏霏。
林间栖鸟散,远念征人起。
幽花宿含彩,早蝶寒弄翅。
君行非晨风,讵能从门至。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