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待寄师不至留居山中七日(其一)》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独居山中的心境与所见所感。
首句“此来真隔世”,诗人以“隔世”二字开篇,表达了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之中的独特感受,仿佛与外界的纷扰隔绝开来,获得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自由。
“了了悟初心”,紧随其后,点明了诗人对内心深处原始愿望的深刻领悟,或许是对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纯净的渴望,亦或是对某种人生哲理的顿悟。
“入谷窥天近,因松坐雨深”,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深入山谷,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在茂密的松林中,他仿佛与天空的距离更近了,而雨水的浸润则让四周显得更加深邃和湿润,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
“秋蝉悲旦暮,山鸟课晴阴”,秋蝉在早晚的哀鸣中,透露出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短暂;山鸟则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活动,展现出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两句通过对比秋蝉与山鸟的不同生存状态,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多样性的美。
“好景无真相,君听流水音”,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深刻感悟。他认为,真正的美景往往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只能通过心灵去体会。在这里,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潺潺的流水,用听觉来感受自然之美,进一步强调了心灵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它不仅是一次自然之旅的记录,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