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其四)

晓寻观音洞,乃登极乐峰。

洞深未穷底,峰峻淩空濛。

峰后亦一洞,谓与浑河通。

当年避兵人,千百来求容。

众人一不见,从此丸泥封。

我读壁上题,尽然声泪同。

上述乱离状,下勘富贵空。

谁将此时心,散作千声钟?

回向忏我佛,冷冷西来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游戒坛潭柘二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晓寻观音洞,乃登极乐峰”,以清晨探访观音洞开始,继而攀登至极乐峰,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洞深未穷底,峰峻淩空濛”两句,通过描写洞穴的深邃和山峰的高耸,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

“峰后亦一洞,谓与浑河通”则引出一个传说,峰后的洞穴据说与浑河相连,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接下来,“当年避兵人,千百来求容”描述了在战乱时期,无数人流离失所,寻求庇护的情景,体现了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助与坚韧。

“众人一不见,从此丸泥封”一句,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的避难者消失无踪,留下的是被封存的记忆。诗人通过“我读壁上题,尽然声泪同”表达了对历史痕迹的感慨,以及对过往苦难的共鸣。

“上述乱离状,下勘富贵空”揭示了历史的轮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富贵与贫穷、繁荣与衰败都是相对的,最终都会归于空无。最后,“谁将此时心,散作千声钟?”一句,诗人以钟声为喻,表达了自己的思绪如同钟声般悠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回向忏我佛,冷冷西来风”则是诗人对佛法的向往与寄托,希望借由佛法的指引,净化心灵,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变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佛法的信仰与追求。

收录诗词(880)

陈宝琛(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其五)

昔为岫云游,到寺已昏黑。

那知山门外,双松翠交织。

宸题引入胜,云日与绚色。

升阶见娑罗,银杏尤夙识。

踪寻出寺左,石径顿坦直。

有亭夹清湍,丹垩亦新饰。

去都且百里,布施定谁力?

龙子与拜砖,奔走客万亿。

幸先香会至,食宿免见逼。

入梦习泉喧,窥床惜月昃。

能留过中秋,朝夕共探陟。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其六)

山好半在树,树多能作岚。

峰回磴随转,深翠藏龙潭。

潭小却不涸,酌之冽且甘。

孤亭近阳曦,就树藉草谈。

涧石谁留题,逼视得两三。

苏州与祭酒,前游曾并骖。

大梦先我醒,笑我还朝簪。

我心似潭水,世味孰足贪?

卒业幸放归,听泉终一庵。

二子实闻此,山灵为之监。

诗成急寄似,黄髯洞庭南。

形式: 古风

十月二日狮子窝观红叶

霜叶如花易失时,凋疏犹胜但空枝。

归鞍拣作斋头供,后夜风狂自下帷。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雪中过石遗招同尧生昀谷登陶然亭

卅年不见江亭雪,老顾犯寒迹前辙。

城南冷人得两三,联句僧窗慰孤孑。

西山入云怪相避,乾苇戴花愁压折。

微阳欲吐阴旋凝,薄饮频消气不热。

岿然劫后竟我待,惭愧鬓华照飘瞥。

此人此景能几逢,影事陈陈更休说。

忧时阅道吟立就,乞外诚斋行复别。

却因难弟忆兀方,白战故山久弦绝。

形式: 古风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