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志宏见示亭字韵

今日苦不乐,驾言适林坰。

散策寻远寺,披襟坐虚亭。

云木上窈窕,涧泉泄清泠。

千山自岑寂,一目皆葱青。

嗟我得数子,不复叹飘零。

扫虑味禅悦,茹蔬谢荤腥。

时为亭上游,散发缓我形。

騄骥行振足,倦鸟思归翎。

何当返梁溪,教子名添丁。

林泉益自得,华发从星星。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纲在林坰间游历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云木、涧泉、千山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平静。

“今日苦不乐,驾言适林坰。” 开篇即以“苦不乐”表达内心的不满足,随后通过驾车前往林坰寻求心灵的慰藉。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不满或挣扎,以及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散策寻远寺,披襟坐虚亭。” 描述了诗人漫步寻找远处寺庙,然后在空旷的亭中坐下来,敞开胸怀,享受宁静。这一场景体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云木上窈窕,涧泉泄清泠。” 通过“云木”、“涧泉”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机,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千山自岑寂,一目皆葱青。” 这一句通过“千山”、“葱青”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绿色山景图,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广阔与平和。

“嗟我得数子,不复叹飘零。” 表达了诗人找到了知音,不再为孤独和漂泊而忧愁,体现了友情的温暖与精神的支撑。

“扫虑味禅悦,茹蔬谢荤腥。” 描述了诗人通过禅修和素食来净化心灵,远离世俗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时为亭上游,散发缓我形。” 表现了诗人偶尔在亭中闲逛,放松身心,享受自然带来的宁静与自由。

“騄骥行振足,倦鸟思归翎。” 这两句通过动物的形象比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自由,如同骏马振足奔跑,倦鸟渴望归巢。

“何当返梁溪,教子名添丁。”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希望回到故乡梁溪,教育子女,传承家族的繁荣。

“林泉益自得,华发从星星。” 最后一句总结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满足,即使年华老去,也愿意在林泉间度过余生,享受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秋虫

白霜降百草,候虫寒自吟。

不知抱何恨,唧唧无停音。

歘尔惊客梦,悽然感离心。

羁臣肠欲断,岂事雍门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中秋望月次玉局翁韵二首(其一)

明月如玉盘,飞上青霄东。

徘徊斗牛间,照我禅室中。

爽气霭亭户,清光透帘栊。

我虽不解饮,敢辞玉樽空。

举酒对明月,起舞聊相从。

身世两翛然,如游广寒宫。

夜久风露冷,草根吟候虫。

咽咽不能已,岂自鸣其穷。

天涯多雾雨,好景诚难逢。

哦诗不成寝,颇类鱼噞喁。

形式: 古风

中秋望月次玉局翁韵二首(其二)

皎皎月华白,寥寥秋气清。

念我方远客,步月亭中行。

风露感我心,凄然入重扃。

谁家弄横笛,巧作断肠声。

独酌一壶酒,对此千里明。

人生但自适,何必四者并。

醉眼视万物,扰扰如浮萍。

得丧何须道,譬犹阴与晴。

节义太山重,富贵鸿毛轻。

我心与明月,照见万古情。

形式: 古风

又次韵中秋长句

凉风吹空明月高,清光万里见秋毫。

银云栉栉方解駮,河汉掩映如波涛。

须臾扫尽无多子,天影悠悠碧于水。

冰轮正午久停鞭,群动寂然声不起。

谛观此月真跳丸,山河倒影犹蛇蟠。

桂华耿耿巳澄洁,秋气凛凛增清寒。

前年望月都城汴,只恐中霄风雨变。

一杯相属有情亲,侧耳歌楼闻鼓板。

今年望月沙阳山,照我心如铁石坚。

美人千里共明月,遥想闺中只独看。

空庭步月更幽好,白露漙漙湿烟草。

开编况对古圣贤,发愤忘忧不知老。

男儿本自甘贱贫,富贵名传能几人。

题诗对月到日出,锦囊何似庞眉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