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的长安城景象,充满了凄凉和哀愁。"云物凄凉拂曙流"一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氛围,天边的云彩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冷清。"汉家宫阙动高秋"则通过对古代汉朝宫殿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历史沧桑和秋意的浓重。
接下来的"残星几点雁横塞",画面转向夜空,仅剩的一两颗星星伴随着远方的大雁展现了一种边塞孤寂。"长笛一声人倚楼"则通过长笛的声音和人的倾靠,传递出一种深夜的寂寞与怀旧。
"紫艳半开篱菊静"这句诗中,菊花在围栏内静静绽放,带有了一种幽独之美。紧接着的是"红衣落尽渚莲愁",这里的“红衣”可能指的是落叶,而“渚莲”则是对莲藕的美称,这里表达了秋天物是的凋零和诗人的情感。
最后两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这里的“鲈鱼”通常象征着贤能之士,而“不归去”则可能隐含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逃避。而“空戴南冠学楚囚”中,“南冠”往往是囚徒的代名词,"学楚囚"则是指效仿古时楚国囚犯的形象,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长安城秋夜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感受,传递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思想。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扁舟殊不系,浩荡路才分。
范蠡湖中树,吴王苑外云。
悲心人望月,独夜雁离群。
明发还驱马,关城见日曛。
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
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生。
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岁月老将至,江湖春未归。
传家有天爵,主祭用儒衣。
何必劳知己,无名亦息机。
未明唤僮仆,江上忆残春。
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
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
此日念前事,沧洲情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