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丹霞宗本长老见寄古风

帝居郁沉沉,梧桐植朝阳。

愧将燕雀翼,参彼鹓鸾行。

含香待黼座,秉笔立明光。

谁知汲黯戆,忽作朱云狂。

襆被出都门,濯缨走沧浪。

饱闻瑞光岩,道席久振芳。

识高行复苦,皎月照严霜。

醍醐有妙味,薝卜无馀香。

愿闻第一义,洗我浩劫茫。

闭关不肯出,未许窥高墙。

徒将非舌语,远寄烦宣扬。

秋风动樵水,何日思褰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纲所作的《次韵丹霞宗本长老见寄古风》。诗中描绘了诗人与丹霞宗本长老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首句“帝居郁沉沉,梧桐植朝阳”以帝居象征佛法的崇高与庄严,梧桐植于朝阳则寓意佛法的光明与温暖。接下来的“愧将燕雀翼,参彼鹓鸾行”表达了诗人虽自感平凡,却渴望融入佛法的高洁之列,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含香待黼座,秉笔立明光”描绘了诗人期待着佛法的引领,如同在明亮的光芒中书写着对佛法的理解与感悟。接着,“谁知汲黯戆,忽作朱云狂”以历史人物汲黯和朱云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执着与不畏艰难的精神。

“襆被出都门,濯缨走沧浪”展现了诗人离开尘嚣,寻求心灵净化的过程。“饱闻瑞光岩,道席久振芳”则描绘了诗人沉浸在佛法的光辉中,道席上香气四溢,象征着佛法的深远影响。

“识高行复苦,皎月照严霜”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修行过程中的艰辛,但正如皎洁的月亮穿透严霜,佛法的真理永远照亮人心。最后,“醍醐有妙味,薝卜无馀香”以醍醐和薝卜的比喻,强调佛法的甘甜与纯净,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

“愿闻第一义,洗我浩劫茫”表达了诗人渴望领悟佛法的最高真理,以洗涤内心的迷茫与痛苦。而“闭关不肯出,未许窥高墙”则表明了诗人为了深入修行,选择闭关自省,不愿轻易窥探佛法的奥秘。

“徒将非舌语,远寄烦宣扬”表达了诗人虽然无法直接交流,但通过文字传达对佛法的敬仰与追求。最后,“秋风动樵水,何日思褰裳”以自然景象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期待着在秋风拂过山间溪流之时,能再次穿上衣裳,踏上修行之路。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与追求,也体现了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一)和古风

快哉善知识,能以种种喻。

我今亦乐说,渐修与顿悟。

顿如草木芽,荄核已完具。

又如大明镜,色像悉陈露。

渐如鸡哺雏,羽翼劳覆护。

又如苗成实,非一朝夕故。

邈然孤峰顶,邂逅适相遇。

历历亲见之,非是梦而寤。

却来共谈说,妙契那复遌。

精勤假修习,即得无生趣。

清净摩尼珠,初无尘垢污。

圆成一滴水,岂殊千里霔。

妙药须对治,能起膏肓痼。

欲观皎日轮,当去漫天雾。

铁轮顶上旋,不复有惊怖。

劫火洞燃时,自有安身处。

了兹一大事,馀外复何顾。

庭前柏树子,古庙香炉去。

孤云与独鹤,何往不可寓。

返观生死海,便是涅槃路。

普化示全身,达磨携只屦。

證道坐菩提,降魔成露布。

乃知费千谈,不若行一步。

丹霞真道人,愿力极坚固。

眼从慧中得,法乃佛亲付。

疋马与单枪,纵横自驰骛。

愿见缘未合,临风增景慕。

何以写予怀,继此龙津句。

形式: 古风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二)和太华庵闻牡丹芍药花香

嘉卉多生佛氏宫,一经鼻观便圆通。

妙香来处非和合,岂在根尘吸染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三)和舫斋观鱼

鳞鬣从容戏碧漪,拈槌击拂更无疑。

闻经听法都休说,自是鱼中有导师。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四)和小庵晏坐

一缕铜炉沉水烟,庵中晏坐孰为禅。

灵山法会何曾散,莲社高风尚宛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