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名为《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一)和古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旨在阐述顿悟与渐修的佛教修行理念。
“快哉善知识,能以种种喻。”开篇即点出善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比喻引出主题。接下来的“我今亦乐说,渐修与顿悟”,直接引入了顿悟与渐修两种修行方式的讨论。
“顿如草木芽,荄核已完具。又如大明镜,色像悉陈露。”这里将顿悟比作草木芽,强调其内在的完整性和直接性;将渐修比作大明镜,反映出渐进积累的过程。
“渐如鸡哺雏,羽翼劳覆护。又如苗成实,非一朝夕故。”进一步解释渐修的过程,如同母鸡细心照料雏鸡,以及植物成长需要时间,强调了渐修的耐心与持久性。
“邈然孤峰顶,邂逅适相遇。”比喻顿悟的瞬间,如同在遥远的山顶偶遇,突显其难得与珍贵。
“却来共谈说,妙契那复遌。”描述了顿悟后与他人分享体验,共同探讨真理,强调了智慧的交流与共鸣。
“精勤假修习,即得无生趣。”鼓励通过努力修行,最终达到无生的境界,摆脱生死轮回。
“清净摩尼珠,初无尘垢污。”以摩尼珠比喻内心的纯净,强调修行的目的是去除内心的杂念与烦恼。
“妙药须对治,能起膏肓痼。”将修行比作良药,针对内心的疾病进行治疗,强调了修行对于心灵健康的必要性。
“欲观皎日轮,当去漫天雾。”比喻去除内心的迷雾,才能看到光明,强调了修行对于认知自我与世界的清晰作用。
“铁轮顶上旋,不复有惊怖。”将修行比作面对困难与挑战,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坚定与勇气。
“劫火洞燃时,自有安身处。”比喻在灾难面前,修行者能找到内心的避难所,强调了修行对于应对生活困境的价值。
“了兹一大事,馀外复何顾。”总结修行的意义在于了悟生命的大事,不再为其他琐事所困扰。
“庭前柏树子,古庙香炉去。”以自然景象和宗教场所的象征,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成长与精神的升华。
“孤云与独鹤,何往不可寓。”比喻修行者的心灵如同孤云独鹤,自由自在,无所束缚。
“返观生死海,便是涅槃路。”将生死视为修行的旅程,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强调了修行的终极目标。
“普化示全身,达磨携只屦。”引用佛教典故,强调了普化和达磨两位高僧的教诲,以及他们对修行者的启示。
“證道坐菩提,降魔成露布。”描述了修行者证悟大道,降伏魔障,成就辉煌的景象。
“乃知费千谈,不若行一步。”最后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指出行动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顿悟与渐修的修行理念,以及修行对于个人成长、心灵净化、认知提升和最终达到涅槃境界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