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一)和古风

快哉善知识,能以种种喻。

我今亦乐说,渐修与顿悟。

顿如草木芽,荄核已完具。

又如大明镜,色像悉陈露。

渐如鸡哺雏,羽翼劳覆护。

又如苗成实,非一朝夕故。

邈然孤峰顶,邂逅适相遇。

历历亲见之,非是梦而寤。

却来共谈说,妙契那复遌。

精勤假修习,即得无生趣。

清净摩尼珠,初无尘垢污。

圆成一滴水,岂殊千里霔。

妙药须对治,能起膏肓痼。

欲观皎日轮,当去漫天雾。

铁轮顶上旋,不复有惊怖。

劫火洞燃时,自有安身处。

了兹一大事,馀外复何顾。

庭前柏树子,古庙香炉去。

孤云与独鹤,何往不可寓。

返观生死海,便是涅槃路。

普化示全身,达磨携只屦。

證道坐菩提,降魔成露布。

乃知费千谈,不若行一步。

丹霞真道人,愿力极坚固。

眼从慧中得,法乃佛亲付。

疋马与单枪,纵横自驰骛。

愿见缘未合,临风增景慕。

何以写予怀,继此龙津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名为《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一)和古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旨在阐述顿悟与渐修的佛教修行理念。

“快哉善知识,能以种种喻。”开篇即点出善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比喻引出主题。接下来的“我今亦乐说,渐修与顿悟”,直接引入了顿悟与渐修两种修行方式的讨论。

“顿如草木芽,荄核已完具。又如大明镜,色像悉陈露。”这里将顿悟比作草木芽,强调其内在的完整性和直接性;将渐修比作大明镜,反映出渐进积累的过程。

“渐如鸡哺雏,羽翼劳覆护。又如苗成实,非一朝夕故。”进一步解释渐修的过程,如同母鸡细心照料雏鸡,以及植物成长需要时间,强调了渐修的耐心与持久性。

“邈然孤峰顶,邂逅适相遇。”比喻顿悟的瞬间,如同在遥远的山顶偶遇,突显其难得与珍贵。

“却来共谈说,妙契那复遌。”描述了顿悟后与他人分享体验,共同探讨真理,强调了智慧的交流与共鸣。

“精勤假修习,即得无生趣。”鼓励通过努力修行,最终达到无生的境界,摆脱生死轮回。

“清净摩尼珠,初无尘垢污。”以摩尼珠比喻内心的纯净,强调修行的目的是去除内心的杂念与烦恼。

“妙药须对治,能起膏肓痼。”将修行比作良药,针对内心的疾病进行治疗,强调了修行对于心灵健康的必要性。

“欲观皎日轮,当去漫天雾。”比喻去除内心的迷雾,才能看到光明,强调了修行对于认知自我与世界的清晰作用。

“铁轮顶上旋,不复有惊怖。”将修行比作面对困难与挑战,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坚定与勇气。

“劫火洞燃时,自有安身处。”比喻在灾难面前,修行者能找到内心的避难所,强调了修行对于应对生活困境的价值。

“了兹一大事,馀外复何顾。”总结修行的意义在于了悟生命的大事,不再为其他琐事所困扰。

“庭前柏树子,古庙香炉去。”以自然景象和宗教场所的象征,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成长与精神的升华。

“孤云与独鹤,何往不可寓。”比喻修行者的心灵如同孤云独鹤,自由自在,无所束缚。

“返观生死海,便是涅槃路。”将生死视为修行的旅程,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强调了修行的终极目标。

“普化示全身,达磨携只屦。”引用佛教典故,强调了普化和达磨两位高僧的教诲,以及他们对修行者的启示。

“證道坐菩提,降魔成露布。”描述了修行者证悟大道,降伏魔障,成就辉煌的景象。

“乃知费千谈,不若行一步。”最后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指出行动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顿悟与渐修的修行理念,以及修行对于个人成长、心灵净化、认知提升和最终达到涅槃境界的重要意义。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二)和太华庵闻牡丹芍药花香

嘉卉多生佛氏宫,一经鼻观便圆通。

妙香来处非和合,岂在根尘吸染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三)和舫斋观鱼

鳞鬣从容戏碧漪,拈槌击拂更无疑。

闻经听法都休说,自是鱼中有导师。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四首(其四)和小庵晏坐

一缕铜炉沉水烟,庵中晏坐孰为禅。

灵山法会何曾散,莲社高风尚宛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题丹霞晏坐轩

白云深处开虚室,晏坐非禅亦非律。

须观任四威仪中,皆悉具六波罗密。

超然处处坐道场,善哉步步能踏实。

我今此义亦妄言,请师往问维摩诘。

形式: 古风 押[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