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

秋烟漠漠雨濛濛,不卷征帆任晚风。

百口寄安沧海上,一身逃难绿林中。

来时楚岸杨花白,去日隋堤蓼穗红。

却到故园翻似客,归心迢递秣陵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秋天的薄雾和细雨蒙蒙,我任由船帆不卷,随晚风而行。
一家人的安全寄托在茫茫大海,我独自逃难在绿林之中。
来时楚江边杨花如雪,离开时隋堤上的蓼穗已转红。
回到故乡反而像客人,归心似箭,遥望秣陵之东。

注释

秋烟:秋天的雾气。
漠漠:弥漫的样子。
濛濛:形容细雨蒙蒙。
不卷征帆:不收起远行的船帆。
任:听凭, 任由。
晚风:傍晚的风。
百口:全家, 指许多人口。
寄安:寄托安全。
沧海:指大海。
绿林:古代指山林中的盗贼,这里指避难的地方。
楚岸:楚江的岸边。
杨花:杨树的花。
去日:离开的日子。
隋堤:隋朝时期修建的河堤。
蓼穗:蓼草的花穗, 常常在秋季变红。
翻似客:反而像客人。
秣陵:古地名,今江苏南京一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雨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开篇“秋烟漠漠雨濛濛”便营造出一种朦胧、湿润的气氛,让人仿佛能闻到秋日雨后的泥土香。

“不卷征帆任晚风”表明诗人面对即将来临的夜晚,心中并无紧迫感,而是顺其自然地任由晚风吹拂。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命运和时间的一种从容态度。

接下来的“百口寄安沧海上,一身逃难绿林中”则透露出诗人的生活状态,可能是在外漂泊,对家乡的向往与对未来的不安交织。沧海作为远离常世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渺茫。

“来时楚岸杨花白,去日隋堤蓼穗红”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示了时间流转带来的变化。杨花与蓼穗都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里的描述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变迁,更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翻涌。

最后,“却到故园翻似客,归心迢递秣陵东”则表达了诗人归乡后的复杂情绪。故园虽然熟悉,但岁月流转,个人经历的变化让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异乡游子般的孤独感。而“归心迢递秣陵东”则强调了诗人对于归属与安定的深切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秋雨、自然景观和个人的情感流转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寂寞中寻求自我价值的意境。

收录诗词(374)

韦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 字:端己
  • 籍贯: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 生卒年:约836年- 约910年

相关古诗词

西塞山下作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观浙西府相畋游

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

紫袍日照金鹅斗,红旆风吹画虎狞。

带箭彩禽云外落,避雕寒兔月中惊。

归来一路笙歌满,更有仙娥载酒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观猎

苑墙东畔欲斜晖,傍苑穿花兔正肥。

公子喜逢朝罢日,将军誇换战时衣。

鹘翻锦翅云中落,犬带金铃草上飞。

直待四郊高鸟尽,掉鞍齐向国门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访含弘山僧不遇留题精舍

满院桐花鸟雀喧,寂寥芳草茂芊芊。

吾师正遇归山日,闲客空题到寺年。

池竹闭门教鹤守,琴书开箧任僧传。

人间不自寻行迹,一片孤云在碧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