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用喜雪韵四首(其三)

长安贫者再炊难,臛肉苍头饫舌端。

食雪自应还猛将,饮冰只合付清官。

尚兴塞外鸣弦想,剩欲江头把钓看。

只恐逢他吹铁笛,骨寒股战失吾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在长安,贫困的人连两顿饭都难以温饱,只能吃些粗糙的食物充饥。
即使是吃雪,也该留给勇猛的将领;喝冰冷的水,只适合清廉的官员。
我仍然怀念边塞的音乐声,也渴望在江边垂钓的闲适。
只是担心遇到吹奏铁笛的人,那冷冽的声音会让我浑身颤抖,消瘦不堪。

注释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京城。
贫者:贫穷的人。
再炊难:难以温饱两餐。
臛肉:粗糙的肉食。
苍头:仆人,这里指地位低下的厨师。
饫舌端:勉强填饱肚子。
食雪:比喻艰难的生活。
猛将:勇猛的将领。
饮冰:形容生活清苦。
清官:廉洁的官员。
尚兴:仍然怀念。
塞外:边塞地区。
鸣弦:边疆的音乐声。
江头:江边。
把钓:垂钓。
恐逢:担心遇到。
吹铁笛:吹奏铁笛的声音。
骨寒股战:浑身发抖。
失吾胖:消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贫困之人的凄凉画面。开篇即写“长安贫者再炊难”,反映了长安城中穷人生活的艰辛,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接着,“臛肉苍头饫舌端”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在严寒中的痛苦,食物匮乏到了只能吃雪的地步。

“食雪自应还猛将,饮冰只合付清官”则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力对资源的垄断。穷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不能满足,只能依靠天气中的雪来充饥,而强权者却能够享受“冰”凉的待遇,体现了一种无言的抗议。

诗中还穿插着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尚兴塞外鸣弦想”,似乎是在回忆边塞上士兵们拉弓射箭的声音,这可能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同时,“剩欲江头把钓看”则显示出一种无奈和放弃,虽然还有渔夫在江头垂钓,但似乎也只能是一种无望的等待。

最后两句“只恐逢他吹铁笛,骨寒股战失吾胖”,则是对极端天气中贫困生活的一种描绘。即便是在严冬之时,也有艺人用铁笛吹奏,但这种音乐对于穷人来说,只能加剧他们的寒冷和恐惧。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贫困而又饱受严寒折磨者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平等和对权力的一种无声批判。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十一二用喜雪韵四首(其二)

片片穿帷解捣虚,夜明细字亦堪书。

五车现瑞从今后,一尺呈祥复古初。

暖室温轩人起晏,远坊穷巷客来疏。

茅山见说黄精熟,山友迷踪餍黠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十一二用喜雪韵四首(其一)

水泼衾裘夜卧难,也休暖足唤端端。

平生自是冰为氏,此际何妨火纪官。

无色图从天地展,有声画与古今看。

忽思十万边兵冷,肤体相关岂独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十三四用喜雪韵四首(其四)

雪边好景说涵虚,欲往从之掣簿书。

王道平平须有象,皇风浩浩恐无初。

举遮正恐渠难耐,罢扫缘忧彼作疏。

翠浪黄云来岁事,已应痴望到毚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十三四用喜雪韵四首(其三)

普博谁云仁道难,剪裁妙巧智之端。

都将凡物换英物,尽欲热官成冷官。

色即是空随手灭,恩生于害转头看。

大千界里毫光彻,稽首惟应礼屈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