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四用喜雪韵四首(其三)

普博谁云仁道难,剪裁妙巧智之端。

都将凡物换英物,尽欲热官成冷官。

色即是空随手灭,恩生于害转头看。

大千界里毫光彻,稽首惟应礼屈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谁说仁爱的道路艰难无比,巧妙的智慧就是它的开端。
世间万物皆可转变,凡俗之物换成精英,官员热衷也变得冷淡。
红尘中的色相瞬息即逝,恩惠源于伤害,只需转身就能领悟。
在广阔的世界中,微光照亮一切,唯有谦卑地低头,才是真正的敬礼。

注释

普博:普遍的仁爱。
仁道:仁爱之道。
剪裁:比喻改变或转化。
妙巧:巧妙。
智之端:智慧的起点。
凡物:平凡的事物。
英物:杰出的人或事物。
热官:热衷于官场的人。
冷官:对官场失去热情的人。
色即是空:佛教理念,指世间万物的表象都是虚幻的。
随手灭:轻易消失。
恩生于害:恩惠源于伤害。
转头看:转变观念。
大千界:佛教用语,指宇宙万物。
毫光彻:微弱但穿透力强的光芒。
稽首:佛教中的敬礼方式。
礼屈胖:谦卑地低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十三四用喜雪韵四首(其三)》。诗中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真伪善恶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普博谁云仁道难,剪裁妙巧智之端",开篇即提出一个问题:在广泛传播和赞美中,谁能真正理解仁义道德的真谛?这两句通过对比,指出世人往往忽视了真正的智慧和仁心。

接着是"都将凡物换英物,尽欲热官成冷官"。诗人批判了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他们愿意用平庸之才去交换显赫的地位,把热衷的事业变成无情的职务,这里反映出当时社会中权力和地位的虚伪。

随后是"色即是空随手灭,恩生于害转头看"。诗人用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的理念来比喻世间万象皆为空幻,不值得执着。这两句传达了对待名利和恩怨的超脱态度。

最后两句"大千界里毫光彻,稽首惟应礼屈胖"。诗人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其中“大千”指的是佛教中的三千世界,意味着广大无边。这里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他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世间真伪、功名利禄的看破和超越,以及对于宇宙万物的敬畏之心。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十三四用喜雪韵四首(其二)

瑞气应缠牛女虚,坐令三白历家书。

竹寒不用歌周末,粟腐行将纪汉初。

蟠际混同能广大,方圆成就更通疏。

狐猿夜半疑天晓,叫起攀林挂树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十三四用喜雪韵四首(其一)

安西都护肯辞难,不怕亡胡起怨端。

节义士知堪作使,神仙人岂恋为官。

寒肩此际如楼耸,眩眼当年似席看。

百丈山中谁筑室,是中非隘亦非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十用喜雨韵三首(其三)

览辉仪凤下高岑,有道朝廷夬决阴。

宣室礼成熙洽象,明堂乐奏治安音。

嘉祥已庆连金颖,盛事还祈献石砧。

只道太平无以报,谁知尧德舜功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十用喜雨韵三首(其二)

喜极夫何恨不禁,五更霜角夜声沈。

滴残塞北征夫泪,点碎江南游子心。

久客情怀愁似织,休官时候梦非簪。

宝陀老子相怜否,苦海应援绠万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