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哀贤亭

苍苍墓门树,亦有黄鸟哀。

贤者不在世,常恨埋蒿莱。

山根入溪泉,流响出夜台。

东方见子胥,助涛高崔嵬。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茂盛的墓地树木,也有黄莺发出悲哀的鸣叫。
贤德的人已经不在人世,常常遗憾他们的遗骨埋在杂草丛中。
山脚下的溪泉,流淌的声音仿佛从他们安息的地下传来。
东方升起的子胥之魂,似乎助涨了江涛,使之显得高大雄伟。

注释

苍苍:茂盛的样子。
墓门树:墓地周围的树木。
黄鸟:黄莺。
哀:悲哀。
贤者:有才德的人。
不在世:去世。
蒿莱:杂草丛生的地方。
山根:山脚下。
溪泉:小溪和泉水。
夜台:阴间,此处指墓地。
东方:东方之地,这里可能象征子胥的故乡。
子胥:伍子胥,古代楚国忠臣,死后化为涛神。
助涛:助长大江的波涛。
崔嵬:高大雄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寄题哀贤亭》,通过对墓前苍翠的树木和哀鸣的黄鸟的描绘,表达了对已故贤者的深深怀念与哀悼。"苍苍墓门树,亦有黄鸟哀",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出一种凄凉而肃穆的氛围,显示出贤者虽逝去,但其精神犹在。"贤者不在世,常恨埋蒿莱",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贤者被埋没的遗憾之情,暗含对社会未能识才重才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借山水之景寄托哀思:"山根入溪泉,流响出夜台",意指贤者的灵魂仿佛融入了山泉,其声音似乎从夜晚的冥界传来,表达了对亡者的无尽追思。最后两句"东方见子胥,助涛高崔嵬",以古代忠臣伍子胥的典故,象征贤者的英魂如江涛般激昂不息,形象地展现了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通过哀鸟、山水、历史人物等元素,表达了对贤者的敬仰与哀悼,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忧虑。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寄题洪州李氏涵虚阁

耳熟滕阁美,未为豫章游。

近闻东湖上,可见西山头。

朝爱云气生,暮数鸟行幽。

主人趣向远,登览日不休。

父兄已三人,挂冠此迟留。

他年傥一往,风物咏可周。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寄题洪州慈济师西轩

西轩无落晖,所赖西庭竹。

竹间有古叶,竹上有繁绿。

夜雨一洗梢,朝阳似晞沐。

焚香爱此心,自不同诸俗。

形式: 古风

寄题郢州白雪楼

楚之襄王问于宋玉,玉时对以郢中歌,歌为白雪阳春曲。

始唱千人和,再唱百人逐。

至此和者才数人,乃知高调难随俗。

后来感槩起危楼,足接浮云声出屋。

中古客应无,怊怅鲲鱼孟诸宿。

楼倾复构春又春,酒泻琉璃烹锦鳞。

青山绕栏看不尽,眼穿荡桨石城人。

去知何在,寒花雨敛自生嚬。

今闻太守新梁栋,试选清喉可动尘。

形式: 古风

寄题梵才大士台州安隐堂

巢禽托静林,潜鱼恋深壑。

岂不能自安,翔泳得所乐。

达士远纷华,于兹守冲漠。

堂前鸣松风,堂后馥花萼。

好鸟时一呼,澄明望寥廓。

诗兴犹不忘,禅心讵云著。

所以得自然,宁必万缘缚。

未能与之游,怀慕徒有作。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