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其二)

故山秋晚,叹萧萧华发,霜林同色。

崖谷题诗追旧赏,往往苍苔绿壁。

二士权奇,一翁衰病,努力攀筇屐。

佛香吹过,了知境是空寂。

别后风月佳时,拄颐何事,想东林遥碧。

小砑蛮笺惊秀句,天巧何曾雕刻。

倚马雄才,凌云逸气,路觉丹霄直。

三千牍就,看君归奏文石。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在深秋的故乡山中,感叹自己稀疏的白发,与霜染的树林颜色相同。
在峭壁和山谷上题写旧日的诗篇,常常看到青苔覆盖的墙壁。
两位奇才和一位老者,一个健康不佳,都努力攀登山道,手持竹杖和木屐。
佛香飘过,方知此处空无一物,只有寂静。
分别后美好的月夜,我为何会想起遥远的东林,那翠绿的景色。
精美的蛮笺上,突然出现惊艳的诗句,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需雕琢。
倚马可待的雄才,超凡脱俗的才情,行走间感觉通往天空的道路笔直如丹霄。
期待你完成三千多篇文章,归来时呈现在文石之上。

注释

故山:故乡的山。
萧萧:形容风声或白发稀疏。
华发:白发。
崖谷:峭壁和山谷。
筇屐:竹杖和木屐。
佛香:佛教寺庙中的香气。
东林:指东林寺,可能有特定的文化或情感关联。
砑蛮笺:精致的蛮地纸张。
凌云:形容志向高远。
文石:刻有文字的石头,常用于记录功绩或文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晚山林的幽静图景,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故山秋晚,叹萧萧华发,霜林同色"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季节变换带来的感慨。霜叶覆盖的林木统一了颜色,与秋天的氛围融为一体。

接下来的"崖谷题诗追旧赏,往往苍苔绿壁"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这里的“苍苔绿壁”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自然界在季节更迭中自我更新的奇迹。

"二士权奇,一翁衰病,努力攀筇屐"中的“二士权奇”可能指的是诗人与友人的交往或共鸣,而“一翁衰病”则显露出某种悲凉之感。他们共同努力攀援着山石的藤蔓,象征着对知识、智慧或者精神寄托的追求。

"佛香吹过,了知境是空寂"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诗人通过佛教的修行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和与空灵,这里的“空寂”不仅是环境之感,也是心灵之境。

"别后风月佳时,拄颐何事,想东林遥碧"中的“别后”表达了离别之后的情感,而“风月佳时”则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向往。诗人在此时此刻,心中所思所想皆与那遥远的东林相连,那里的景色如同心中的绿意一般永恒不变。

"小砑蛮笺惊秀句,天巧何曾雕刻"则是对诗艺的赞美和自豪。这里的小砑可能是一种书写工具,而“蛮笺”则是古代的文书。诗人赞叹自己的文字工整如同自然之中精致的雕刻。

最后,"倚马雄才,凌云逸气,路觉丹霄直。三千牍就,看君归奏文石"则是对一位英雄人物的描绘。这位英雄以其卓越的才能和不凡的气质,在人生的旅途中如同凌云壮志,一往无前。诗中的“三千牍就”可能指的是大量的书籍或者知识,而“看君归奏文石”则是对这位英雄人物归来后展现其学问和才华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智慧、超脱世俗以及英雄气概等主题的情感和思考。这不仅是一次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

收录诗词(364)

刘一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号:太简居士
  • 籍贯: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078~1160

相关古诗词

念奴娇(其三)和陈元载中秋小集

燕台暮集,对秋容凄紧,松阴羃羃。

徙倚阑边临翠壑,千顷风烟横出。

坐待冰轮,天空云散,一色如苍璧。

姮娥有意,为谁来赴今夕。

身世如许飘流,佳时轻过了,他年空忆。

我辈情钟端未愧,昔日兰亭陈迹。

坐上何人,骊歌凄断,语别还应惜。

有心红烛,替人珠泪频滴。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青玉案

马头双鹊飞来喜。惜凝望、音书至。

一掬离怀千万事。

绿窗深夜,短笺封就,应也寻人寄。

春风鬓畔疏梅蕊。映妆艳、清如洗。

苦恨眼边常忆记。

楚宫行路,倚桥攀驿,供尽梅花泪。

形式: 词牌: 青玉案

青玉案

小山遮断蓝桥路。恨短梦、难飞去。

长记修眉萦曲度。

约花开槛,映风招袖,总是怜渠处。

追欢我已伤迟暮。犹有多情旧时句。

极目高楼千尺许。

竹枝三唱,为君凄断,东日西边雨。

形式: 词牌: 青玉案

临江仙

台上风光浓欲滴,傍阑芳桂阴成。

乱山相对长官青。琢诗能句好,举酒见心倾。

团扇不应秋后弃,几年仁惠风行。

渭城柳色若为情。一尊松竹底,三唱和秋声。

形式: 词牌: 临江仙